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隔海觀瀾/台灣何時才能去除「詐騙之島」的名號\朱穗怡

時間:2025-10-09 05:02:21來源:大公报

  素有「詐騙之島」稱號的台灣最近又成為外媒的焦點。有韓媒報道,台灣已成為詐騙集團的「試驗場」,一旦新詐騙手法在台灣測試成功,就會散播到亞洲和世界各地。早前,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最新報告也指出,台灣地區已成為東南亞網絡詐騙的犯罪洗錢中心。這種種信息顯示台灣地區的詐騙團夥越來越猖狂,由此也反映了民進黨當局「打詐」成效不彰。

  近年,台灣詐騙案數量和被騙金額節節上升。據統計,2020年台灣詐騙案件高達23054件、受損金額42億元(新台幣,下同),2023年台灣詐騙案件數量又進一步上升至37823件、受損金額89.4億元,2024年全台詐騙案激增至12萬件、受損金額高達502.5億元,是2020年受損金額的11.9倍。短短五年,台灣詐騙案被騙金額竟增加逾10倍,其「詐騙之島」的稱號真是「當之無愧」。台灣警方數據顯示,詐騙案的類型主要包括假投資詐騙、網絡購物詐騙、假買家騙賣家詐騙、假交友投資詐騙、假檢警詐騙。這五類騙案的被騙金額佔了總被騙金額的九成。去年台北市一對母女遭「假投資」詐騙1200萬元的畢生積蓄後,雙雙輕生。今年台中市一家五口集體走上絕路,也是因為墜入投資騙案。這兩起悲劇足以反映台灣詐騙團夥之猖獗和台當局打擊詐騙之無能。正如島內輿論指出,詐騙案在台灣越來越常見,也越來越血淋淋。從普通民眾到退休長者、從房屋貸款者到沉迷投資的年輕人,詐騙的觸角無所不在,但台當局的所謂「打詐」又做了些什麼?為何台灣會淪為騙徒的「樂園」?

  外界多年前就已經指出,在台灣地區,詐騙相關的刑罰低,意味着騙徒的犯罪成本低,出獄後一些人又幹回「老本行」。雖然台當局已把加重詐騙罪刑度提高到最重12年有期徒刑、最高3億元罰金,但在實際判決中卻完全沒有體現。過去6年來,有80萬件涉及加重詐騙的判決案例,真正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例卻只有0.2%,等於1000個詐騙犯,只有2人會被判處比較長的刑期,絕大多數人都只是輕罰,完全沒起到震懾效果。

  此外,島內有警員抱怨人手不足,也是導致騙案上升的主要原因。有資深警員表示,查緝詐騙案非常消耗精力與時間,風險高、壓力大、人手也不足,業務上工作量倍數成長,但是警力卻沒有增加,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島內民生問題林林總總,詐騙案猖獗不過是冰山一角,此外還有因民進黨當局錯誤的「廢核」政策而導致出現供電危機、電價大漲以及美國「對等關稅」對台灣經濟的嚴重衝擊等。這些經濟、民生問題都在等着民進黨當局解決,但賴清德和民進黨卻只顧着搞政治鬥爭、掀起「大罷免」,完全漠視業界利益和民生福祉,難怪天怒人怨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