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胞田圻暢當年協助了七百多個家庭團聚,但也有不少是找不到的,而他也一直保存着相關信件。
【大公報訊】記者蔣煌基泉州報道:田圻暢自稱「非典型台胞」。他出生於北京,卻因時代因緣與台灣結緣,更在香港成為早年兩岸隔絕時期的「民間橋樑」。那些年,他以一己之力協助700多個兩岸家庭團圓,被稱為「兩岸信使」。
1982年,台灣京劇界名人馬麗珠想尋找在大陸的弟弟馬凱弟,經戲曲圈友人牽線找到田圻暢。「我曾有與家人失散的經歷,知道思念之苦,所以想令更多人團聚。」田圻暢當時成功協助馬麗珠與弟弟在香港會面,成為他促成的第一個團圓故事,也讓「香港有個小田願意幫忙尋親」的消息在台灣戲曲界傳開。
當年隨着求助者增多,田圻暢在香港註冊了「博愛事務所」,專為兩岸親人擔任聯絡及安排會面。這個名為「事務所」的機構,實則只有他一個「個體戶」,卻承擔着轉信、匯錢、尋找親人、代辦會親手續、安排吃住等全套服務。
1987年台灣地區開放民眾經第三地赴大陸,香港成為當時兩岸親人會面的主要中轉站,找他幫忙的人也「井噴式增加」。寄往大陸的每封信,田圻暢都會在信封背面鄭重寫下:「郵遞員先生,這是替台灣同胞尋找失散親人的信,請協助交當地政府或統戰部門。」這行字成了那個年代兩岸親情傳遞的「通行證」。如今,他家中仍收藏着無數封兩岸書信,「每封信都見證着當年兩岸隔絕的悲劇」,而他捐贈給閩台緣博物館的200多封書信是這段歷史的縮影。
田圻暢感慨自己只是「大海裏的一滴水」,卻有幸能幫助當年兩岸離散家庭團圓。如今,看着閩台緣博物館將族譜數字化,台灣年輕人尋根更為便捷。他深感欣慰:「科技日新月異,但兩岸同胞對根的眷戀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