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學者張繼元帶領團隊在甘肅蘭州榆中縣和平中學建設心理中心。\受訪者提供
「這裏提供了更好的學術環境支持,而且還能體驗到台灣少見的雪景!」在甘肅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校園內,常能見到一位帶着台灣腔的學者與學生圍坐暢談「生命故事」。來自台灣高雄的張繼元如今已是這所西北高校人文心理學領域的領軍者之一。從台島到黃土高原,從輔仁大學到西北師大,十餘年間,他不僅搭建起跨越兩岸的學術橋樑,更在祖國大西北扎下了生命的根。\大公報記者 郭濤甘肅報道
在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的一間教室裏,大學生小高正在給其他的同學講述他的家鄉——一個被沙塵環繞的地方。從當初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到後來再次回到故鄉發展,小高的故事改變了同學們對黃土高原的刻板印象。這一幕正是張繼元把台灣地區高校「生命故事教學法」引入大陸課堂的生動體現。
張繼元認為,講述者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經歷,可以起到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的效果,通過分享與互動,從單一、可能負面的視角變得多元。而聽講者則聽取他人的人生故事、經歷,學習從整體生命脈絡認識他人和自己。最近,張繼元的一位學生給張繼元寄來了一張小卡片,寫道「自從加入西北師大這個生命故事團體,他終於找到了歸宿。」這三年來,在團體中,他向同伴們講述自己的經歷,包括生活中的瑣事、不開心的事,讓他有了一個可以訴說的渠道,從而減輕了心理負擔,開始釋懷、不再執著,開啟了新的人生。如今他也從事着心理諮詢的相關工作。
融合哲學形成獨特療法
作為兩岸高校早期學術交流的參與者,張繼元於2008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在北京,他從人民大學跑到清華園,還在故宮感受「刻在血脈裏的歷史文化」。那次交流開啟了他與大陸學術界長達十年的互動。「那時我們帶着台灣的經驗過來,發現大陸學界對人文心理學的渴望遠超想像。」
2019年,張繼元在西北師大心理學院教授舒躍育的邀請下,做出大膽決定,搬到蘭州,加入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大陸做人文心理學的學者太少,我們需要形成團隊。我想成為一個能有所作為的小團隊的一部分。」張繼元說。
在西北師大的六年,是張繼元將學術理想落地生根的過程。張繼元和舒躍育相互配合,在西北師大構建起獨特的學術體系:舒躍育側重理論研究,張繼元專注實踐推廣,將台灣成熟的敘事實踐模式與中國哲學融合,形成本土化的療法。如今西北師大已經成為大陸僅五所獲批培養臨床心理師的高校之一,獲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註冊系統認證。
助力農村心理健康建設
除了教學任務,張繼元也積極投入到當地的公益事業當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繼元發現甘肅榆中縣和平鎮的和平中學沒有正式的心理課程,只有一位語文老師勉強兼任心理輔導員。2023年在相關團體的支持下,經過六個月的深入調研,張繼元帶領團隊制定了一個針對學校需求的心理健康項目計劃,從零開始建設心理健康中心。
當時有一個靦腆男孩讓張繼元印象深刻。通過心理健康篩查,這個男孩的心理狀況不是很好,比較孤僻,不太願意跟人互動。「他會低着頭,戴着帽子,在心理中心附近轉悠。」張繼元回憶道。然而,隨着志願者每周一的到訪,通過溫和而持續的輔導,使這個男孩找到了傾訴空間,慢慢感受到歸屬感,逐漸變得開朗,朋友也漸漸多了起來。心理健康中心也逐步完善,從最初只有四五個學生志願者,逐漸增加到十幾個,負責教授心理健康課程並組織活動。「期待這個心理健康中心未來能夠成為甘肅甚至大陸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範本。」張繼元說。
在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方面,張繼元也滿懷期待,認為共同的文化遺產是深化合作的堅實基礎。「我們的心理學植根於共同的歷史,彼此之間有太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