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翟翾和父親在河南家鄉的黃河岸邊,裝了一瓶黃河水帶回台灣,讓後輩知道「這是我們的根」。\受訪者供圖
「回到家鄉河南焦作的老房子,回到爺爺小時候住的地方,那是我們的根。」帶着爺爺對家鄉的記憶與思念,台灣新聞主播翟翾與父親跨越千里,最近前往河南尋根並成功與家鄉的親人相認。
翟翾向《大公報》表示,「這趟尋根之旅,讓我和祖先、家鄉真實地連接起來,心中所有空缺的地方都感到圓滿。」她感慨,當「尋根」二字從紙面的文字變成腳下的土地,當手機屏幕上的問候化作相見時的擁抱,血濃於水的親情與同胞情誼便在相擁瞬間化為最真實的溫暖,讓漂泊的心有了踏實感。「我們這次帶了一瓶黃河水回台灣,讓後輩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根。」\大公報記者 劉蕊河南報道
「爺爺生前很思念大陸的故鄉。這次我們回鄉尋根,是要完成爺爺的遺願。」翟翾與父親用七天時間,重走爺爺年輕時的重要歷程。
翟翾在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擔任台灣政論節目《新聞大白話》主持人。日前,她在社交媒體發布的尋根視頻中感嘆,自己本是堅強的人,卻在尋根過程中頻頻落淚。當天飛機剛抵達河南,翟翾就眼眶濕潤,喃喃道:「爺爺,我替你回來了。」
「爺爺,我們替您回來了!」
據翟翾介紹,她的爺爺十幾歲離開河南到北京求學,抗戰爆發後棄筆從戎,部隊多次路過老家附近,但爺爺只能「過家門而不入」,心中滿是對故土的眷戀。爺爺後來去了台灣,心中那份對家鄉河南的思念,從未因距離和時間而消減,反而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地傳遞給了翟翾。爺爺生前時常念叨着大陸老家是韓愈的故鄉,回憶着翟家曾經營的布莊生意,說起家裏偏愛麵食的飲食習慣,還有那盛開在記憶深處的牡丹,那是家鄉最美的象徵。同時,爺爺也會痛心疾首地講述日軍在河南的殘暴行徑,讓當時年少的翟翾對河南這片土地有了最初的印象。
「時隔多年,由我們回到河南,替爺爺看看這些他到台灣後再也沒能見到的家鄉景色。」尋根過程中,翟翾先後前往爺爺幼年生活的洛陽、黃河沿岸,還回到孟州市古旦鎮張村的翟家老宅祭祖,並遠赴山東棗莊追尋爺爺的抗戰足跡,並在台兒莊大戰紀念館捐贈了爺爺的詩集和照片。「讓這場戰役更詳細地被記載,我們這一輩有責任講述這個故事。」
在黃河岸邊,翟翾和父親誦讀爺爺在台灣寫下的詩句,字字飽含對故土的思念。翟翾將備好的白酒灑向奔騰的黃河水,哽咽道:「爺爺,我們替您回來了!」臨走時,她特意裝了一瓶黃河水,「要帶回台灣,讓家族後輩知道我們的根在河南孟州、在黃河之畔。」
翟翾此行還品嘗河南胡辣湯等地道美食,觀賞洛陽牡丹、龍門石窟,在美食美景中拼湊爺爺當年對故鄉的記憶。翟翾還特意帶上爺爺朝思暮想的洛陽牡丹,前往河南孟州的老宅祭拜祖先。
在老宅地上刻一個「家」字
當翟氏父女來到孟州市古旦鎮張村的翟家老宅時,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村民們提前幫翟家老宅清理了雜草、翻新了路面。在祭祖儀式上,翟氏父女神情莊重,按照傳統習俗,焚香、獻供、鞠躬,表達對先祖的緬懷與敬意。
古旦鎮張村黨支部書記張偉利告訴記者,「兩岸一家親。」翟氏父女台胞要回來祭祖了,可是老家宅子因為一直沒人住,而且單靠她大伯一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給打掃整理出來,於是村裏就幫着一起整理,大概用了三四天時間把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
「回到這裏真正感受到了同胞之愛。」她特別感謝當地台辦和老家的親鄰。「返鄉之前我們看到了老宅的照片,因為沒有人住,草很高,我們還擔心回老家看不到什麼。」但是當地台辦非常熱情地幫忙,還有村裏的鄉親也幫忙除草,還鋪上了一條磚路。面對家鄉親人和同胞的關愛,翟翾和父親非常感動。「我特意在老宅的地上刻下一個『家』字。」對翟翾而言,「老家原本是模糊的概念,但真的回來後,心裏頓時充滿踏實的力量。沒有根、沒有自我認同的人,就像放棄了祖先的祝福。人不能數典忘祖,從家族、祖先而來的傳承以及積累,就是每個人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