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發展與社會政策創新」圓桌會議上,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謝志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校長劉建德,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陳文,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會長婁勝華分別對政策創新環境、產教融合、城市群層級競合、政策衝突等問題進行分析。他們表示,要加強制度、市場、社會、文化、產業等方面協同創新,形成耦合效應,提高政策創新速度,着力解決多層級治理競合、多主體協同問題,提升各領域政策一致性和匹配度。
劉建德分享了香港應用科技教育實踐經驗,如與企業合作推出複合型專業解決傳統單一專業就業難問題。他指出了應用科技面臨的若干問題,比如內地不同區域政策支持力度懸殊,香港生活成本高導致人才易流向內地等,建議加強跨區域政策協同、優化住房稅收等配套政策。他主張應用科技教育需以「產業需求」為核心驅動力,打破傳統學術評價體系,建立「校企共研課程、共培人才、共享成果」的生態。
互認專業資格 便利人才流動
婁勝華分享了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差異的看法,他指出,現時粵港澳三地從簽證到居住、就業、就學,乃至科研經費管理、學位認證等方面,仍有眾多差異化政策,呼籲在大灣區範圍內推進統一標準,互認專業資格認證,便利人才自由流動,降低企業的成本,更好地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
謝志巋從有為政府、市場環境等方面,分析深圳如何塑造創新環境,他總結,深圳的科技創新環境仰賴於市場社會、產業社會、移民社會、開放社會形成的觀念形態,同時也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等制度基礎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耦合效應,這是深圳科技創新非常重要的優勢。
陳文則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跨域合作和協同治理當中面臨的問題,包括貿易、物資、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方面存在的壁壘,他認為,大灣區要正視多層級治理競合的現實問題,跨層級、跨領域、跨部門的協調問題,還有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融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