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走進保良局 追尋一段拐賣婦孺史

時間:2018-06-29 03:17:03來源:大公網

  圖:1931年,保良局遷往銅鑼灣禮頓道現址 李偉雄攝

  十九世紀末葉,拐賣婦孺的風氣日盛。匪徒誘騙良家婦女到香港,初則詭騙為傭,繼則逼勒為妓,或轉販外洋(又稱為「豬花」);童男則賣作養子,童女則鬻作妹仔,更甚的被賣作他人妾侍或娼妓。香港當時成為華南地區販賣人口的一個中心點,每年有不少良家婦女受害,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個嚴重的問題。

  1878年,本港的四名殷商向港督軒尼詩建議,表示「拐風日熾,願捐賞金,獻備官庫,購線追緝」,後又申請以「保赤安良」為宗旨,成立社團,專責辦保護婦孺的服務。1879年,獲香港政府批准成立「香港保良公局」,從事禁除拐帶、拯救被拐帶婦孺的工作;一方面派員查察拐匪,繩之以法,另一方面設置居所,收容被拐帶的婦孺,或送回原籍,或撫育成人。同時,保良公局又得東華醫院暫借「平安」、「福壽」兩樓辦公,開展局務。一八九一年,保良公局當年首任總理與東華醫院董事向政府申請,將東華醫院管轄的廣福義祠普仁街地段轉作保良公局興建局址,獲港督羅便臣批准,局址終於1896年建成,繼續推展防範拐誘、調解家庭糾紛、保障婦孺等工作。

  檔案數據盡見貢獻

  保良局遷進屬於自己的會所後到底提供了多少扶助婦孺的服務呢?雖然相關的數據並非齊全,但大部分年份均有檔案紀錄,因而可讓我們對該局的實質服務有一具體圖像。日本學者可兒弘明閱讀了大量保良局的檔案,發現了早期的保良局不但收容婦女,還收容男子。1880至1883年間的三年間,該局合共收容了1037人。1884年到1885年的一年內,則合共收容了139名男子及106名女子。數據進一步顯示,1887年至1891年底的四年間,每年平均約收容660人;1894年4月到1899年的五年間,則每年平均收容約440人。

  進入20世紀,統計的方法及標準雖然略有調整,但能讓人看到社會對該局提供的服務需求極為殷切,反映拐賣婦孺問題仍然十分猖獗。1900至1910年的十年間,錄得最低收容人數那年為1900年的368人,錄得最多收容人數那年為1903年的892人。至1920年的10年間,錄得最低收容人數那年為1918年,有407人,錄得最多收容人數那年為1913年,有680人顯示情況略見緩和。但是,到了1930至1940年的10年間,錄得最低收容人數為1932年的401人,錄得最多收容人數的是1939年的983人可見情況又再轉趨嚴重。可以這樣說,進入20世紀後,保良局收容的無辜婦孺數字仍有增無減情況,而拐賣婦女的問題仍然極為嚴重。[可參考可兒弘明(孫國群,趙宗頗譯)的《豬花:被販賣海外的婦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31年,保良局遷往銅鑼灣禮頓道現址。局內設有關帝廳及歷史博物館,供大眾參觀,亦可讓海內外研究人員申請借用局內的檔案。關帝廳中央供奉着象徵「忠義仁勇」的關帝神座,另有不少畫像(如何東太夫人、胡文虎)、瓷相(歷任主席)、銅像(如鄧肇堅)、對聯、紀念碑記及歷史照片供市民參觀。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