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拆解美國製造❸/機器製鞋項目折戟 鞋企放棄「美國製造」

時間:2025-05-18 05:01:57來源:大公报

  圖:機器製鞋項目折戟 鞋企放棄「美國製造」

  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大棒,讓製造業回流本土,但美國勞動力居高不下,製造業回流勢必設法以機器替代人力,但對某些行業來說,機器生產卻困難重重。以美國運動巨頭Nike為例,該公司十年前嘗試自動化生產,但四年就折戟,《華爾街日報》形容,這是一個美國製造業的「警世故事」。專家指出,Nike短期內不會回流,因為在美國建廠的成本比關稅還要高,未來Nike產品難逃漲價命運。

  【大公報訊】特朗普在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新政策,供應鏈主要在亞洲的鞋王Nike首當其衝,股價在4月2日當天暴跌14%。5月12日,中美達成互降關稅協議當天,Nike股價上漲了8%,截至5月16日,也一直保存上漲勢頭。從Nike近期的股價波動也可看出,無論是公司本身,到其代工廠商、商品批發商,再到最終的消費者,恐怕都難逃這場成本轉嫁的連鎖反應。

  製鞋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美國只有2.5%的服裝和1%的鞋類為本土製造。若將工廠回遷到美國,引入自動化生產是必不可少。2015年,Nike聯手為蘋果打造得州電腦工廠的電子製造商偉創力(Flex),斥資數百萬美元在墨西哥打造高科技製鞋基地。Nike曾雄心勃勃地認為,該工廠有望成為美國製造業復甦的典範,最後無功而返。

  堅硬機器 難製柔軟鞋面

  Nike和偉創力所建立的新生產線,是通過改造電子元件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來製作鞋面、編織面料、添加商標和黏合鞋底。機器可處理大部分的製鞋工作,但在許多精細操作,例如處理柔軟和彈性材料時,就會非常吃力。縫合鞋面是運動鞋製造中最耗費人力、最關鍵的工作之一。鞋面布料由多達40種不同材料組成,這些材料會隨着溫度、濕度變化而膨脹收縮,工人可根據變化進行相應調整,但機器只能夠機械重複相同步驟。負責監督這一項目的弗萊徹說:「如果鋪設方法不正確,鞋子就會出現明顯的扭曲,這種錯位意味着鞋子無法通過質量檢測。」

  Nike鞋子種類繁多也成為困擾。與手機和汽車等產品不同,鞋款經常變化,但自動化批量生產「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差。據悉,偉創力團隊花費8個月才解決了機器印刷Nike標誌到鞋面的問題,結果Nike換了新的鞋款,努力付諸東流。

  負責該計劃的Nike高層紐頓說道,如要引入自動化,「你必須在設計、材料和鞋款的複雜性上做出妥協」,「這與消費者的需求相違背,他們想要的是產品多樣性。」在機器製造碰壁後,這家墨西哥工廠後來翻倍擴編到5000人,勞動成本甚至比越南工廠還高。Nike最終在2019年初結束了項目,內部人員認為,這段失敗的經歷「讓人學會謙卑」。

  除了Nike,美國運動品牌Under Armour於2015年嘗試本土機器造鞋,也在2019年放棄。德國運動巨頭Adidas於2017年試圖在德國和美國建立兩家全自動製鞋廠,嘗試用3D列印和電腦編織等技術生產鞋子,更被視為挑戰Nike龍頭地位的「秘密武器」。2020年,這兩家自動化工廠也宣布熄燈。

  政策朝令夕改 企業不敢回流

  除了自動化生產難以實現,經濟學家也指出,即使面臨新增關稅,Nike也不會在美國建造工廠製造運動鞋,因為建廠的成本,遠遠超過可能要被徵收的高額「對等關稅」。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讓Nike這樣高度依賴國際供應鏈的大型企業,不敢貿然行事。

  美國約310億美元的運動鞋消費市場,因為關稅將迎來25%至45%的價格漲幅。代表Nike等品牌的美國鞋類分銷商和零售商協會(FDRA)5月2日致信白宮,請求豁免「對等關稅」。信中稱,關稅對鞋類行業構成了「生存威脅」,而且無論關稅水平如何,鞋商都不會把工廠搬回美國,因為將面臨再投資和供應鏈布局問題,關稅只會讓產品價格上升,對於刺激製造業回流和創造就業毫無作用。

  (綜合報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