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隨着AI技術進入醫療診斷領域,其出錯風險與相應防範措施備受關注。
隨着AI技術逐步進入醫療診斷領域,其出錯風險與相應防範措施備受關注。對此,陳浩表示,AI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已成大勢所趨,應當「順勢而為」,並強調AI始終扮演「輔助角色」,且整個醫療診斷流程有多重機制以規避風險。
陳浩指出,AI模型的設計初衷是幫助醫生減少漏診、降低出錯機率,同時提升診斷效率。在現行醫療體制與法律框架下,AI無法獨立出具診斷報告,最終決策權仍在醫生手中,這一設定從源頭確保AI是「賦能醫生」而非「替代醫生」。
在防範AI可能出現的錯誤方面,臨床中已建立多層審核機制。陳浩稱,傳統病理診斷本就實行「初診─覆核─簽字」流程,由不同層級醫生逐級審核確認,以降低單人判斷偏差,而AI的加入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機制。
提供「第二意見」 減少漏診
陳浩解釋,當傳統多醫生審核中出現診斷意見不一致時,AI可替代其中一位醫生的角色參與診斷。若AI與醫生診斷結果一致,則該結果可信度高;若不一致,需對病例進行進一步分析。這種做法也與國際標準接軌。陳浩提到,國際醫療界普遍將AI視為「第二診斷建議」的提供者,通過提供另一個專業視角,幫助醫生全面考量病例,從而提升診斷準確性、一致性,並降低漏誤診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