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無懼艱辛/每個傷者只能用20秒評估傷勢

時間:2025-11-23 05:01:51來源:大公报

  圖:(左起)陳志強、吳少彬、郭玉麗和梁偉賢走入加沙救援,深刻體會到戰地與和平地區的巨大差異。\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加沙戰地醫院每日面對生死,令進行救援工作的醫護更深刻體會生命的脆弱。紓緩治療專科護士郭玉麗在極端環境下,仍堅持教授當地醫護為傷者做臨終紓緩關懷,讓傷者盡可能在舒適的環境下離世,她說,「學會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同樣有意義。」

  同樣熱衷於人道救援工作的護士梁偉賢回憶,急症室永遠處於高壓狀態,「最多時四張床躺着病人,地面上躺滿病人,門口還有大批傷者湧入,平均每個傷者只能用20秒評估傷勢」,他要快速判斷傷者是否出血、骨折,能否等候做手術或需即時搶救,「這種壓力,在香港是難以想像的。」

  自幼樂於助人的郭玉麗,在考取多重醫療專科資格後,2004年起擔任香港紅十字會的義務護士,後來常見到加沙一帶戰爭中兒童慘死的報道,她深受觸動,「見慣了生離死別,更明白最後時刻的尊嚴有多重要。」去年6月,她走進加沙,在戰地醫院開展為期6個星期的人道服務。

  在加沙期間,郭玉麗不僅要應對緊急狀況,更要教授當地護士,如何照顧臨終的病人,實踐紓緩治療的理念,「有一次,急症室護士找我,有個30多歲的女病人受傷後感染,情況好差,基本已無法醫治。」郭護士立刻在隔離區騰出空間,為傷者安排出簡易但舒適的環境,讓她在乾淨、安靜的空間度過最後時光,「臨終病人會有好多症狀,就算救不回生命,也要學會盡量紓緩他們的痛苦。」最終,病人在當晚離世,但其家人與當地護士都多番感謝,「他們說病人在最後一刻走得並不痛苦,多謝我帶來的溫暖。」

  冀更多年輕人參與救援

  梁偉賢,已有十幾次國際救援經驗,從巴基斯坦水災到敘利亞戰地,危險與挑戰從未令他動搖。他自去年6月首次抵達加沙,先後三次駐守當地,其間挑戰超乎想像,「我第一次到加沙的8個星期,中間只休息過兩日,其他時間基本每日是24小時待命,半夜有十幾個傷者送來,即刻要衝去幫手。」

  梁偉賢將於下月第四次奔赴加沙,他說:「我會繼續去。希望將人道精神傳遞出去,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