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社交焦慮似乎是不少現代人都有的通病,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昨日宣布開發出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腦解碼模型,能準確捕捉現實世界情境中的恐懼,成為臨床治療的嶄新工具。該模型已應用於一場測試中,測試揭示了催產素能顯著減低個人在社交情境下的主觀恐懼感及其相應的神經標記。
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但對許多人而言,它會演變成社交焦慮症等使人困擾的疾病。治療這類疾病的一大挑戰,是傳統實驗室的恐懼研究無法有效捕捉現實生活中動態情境下的情感體驗。
在最近兩項研究中,由港大心理學系Benjamin Becker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團隊首先揭示,現有基於靜態圖像的恐懼大腦模型,在模擬真實世界體驗(如觀看恐怖電影)時,無法穩定地追蹤恐懼反應。為此,他們開發先進的人工智能腦解碼模型,能精確追蹤在自然動態情境下所產生的主觀恐懼感。
兩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頂尖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
「催產素」可減低恐懼感
基於這項創新,研究人員利用新模型測試了荷爾蒙「催產素」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催產素能顯著減低個人在社交情境下的主觀恐懼感及其相應的神經標記,但此效果並未出現在非社交情境中。這項發現揭示了一種能精準減緩社交恐懼的靶向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