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紅薯,你我大概都會回憶起這些片段:秋日街頭巷尾飄着的紅薯香,或父母從廚房端出的蒸紅薯。殊不知這個在中國人見人愛的「粗糧代表」,到了大洋彼岸的北卡羅來納州,也有一張響噹噹的「身份證」。在那裏,它甚至已經不滿足於當口糧,搖身一變成了門學問,讓其他農作物望塵莫及。
很多人對美國的北卡並不熟悉,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南部地區,竟然包攬了全國六成以上紅薯產量。不僅如此,它還在一九九五年正式將紅薯指定為州蔬菜,想像一下四川把辣椒定為省菜,或山東唯大葱獨尊的感覺,那種驕傲和認同感可見一斑。
如果跟中國的紅薯做對比,北卡的選手從外形上就不相同,外皮銅光閃閃,內裏橙到發亮。最受歡迎的Covington品種糖分極高,適合烤製或壓成泥。而中國的紅薯多紫皮黃心或紅皮白心,甜得不聲張,老實巴交。如果把後者比成水靈靈的江南姑娘,那前者,恐怕就是肌肉緊實的盛年壯漢。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卡白天太陽狠,夜裏大西洋的海風又呼呼颳,紅薯們生來就拚命積攢糖分,甜度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在吃法上,中美兩邊簡直是平行宇宙。我家的紅薯要麼蒸、要麼烤,最多做成拔絲紅薯,給客人們露一手廚藝;對面則把它當成了萬能公式,不但主菜副手兼得,還可甜可鹹。經典的紅薯派是南方代表,雖然外表樸素,但薯泥細膩柔滑有奶香,如果剛出爐再放一勺冰淇淋,冰火兩重天的驚艷程度,不亞於茶餐廳裏的菠蘿油。炸紅薯條也是快餐店的寵兒,外脆內甜糯,哪怕要加錢,也得捨普通薯條而取它。北卡人對紅薯的執念,就是窮也吃,富也吃,如果你敢說紅薯不好吃,基本等於在東北質疑鍋包肉──出門走好,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