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私醫條例擴至診所 今起半年內須申牌照

時間:2025-10-13 05:01:35來源:大公报

  圖:衞生署按《私營醫療機構條例》加強規管集團式診所,今日起接受診所牌照及小型執業診所豁免書的申請。

  為進一步保障病人就醫安全和權益,政府對私營醫療機構建立新的規管制度,將《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覆蓋至診所及小型執業診所,衞生署於今日(13日)起接受診所牌照及小型執業診所豁免書的申請。

  署方指出,現時部分醫療機構營運者並非醫護,希望對這類集團式診所加強規管,強調若有違規情況,輕則書面警告,重則撤銷牌照。有議員認為《條例》推動私營診所從無規管走向規範,減少市民對無規管診所的擔憂,期望政府加派巡查人手及執法力度。\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圖)

  曾提供疫苗注射及身體檢查服務的仁滙醫務集團於今年5月突然結業,大批已預繳費的苦主無奈投訴,引發對《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立法逾六年仍未擴至規管診所的爭議。為對私營醫療機構加強監管,政府早前於今年5月訂立有關《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第633章)的生效日期公告並刊憲,實施診所及小型執業診所的規管制度。制度規定,若診所於2018年11月30日,即制訂《條例》的刊憲日期或之前已經運作,其營辦人可於今日至明年4月13日的半年期間,提交診所牌照申請。作為過渡安排,衞生署會按情況考慮發出暫准牌照,容許該等診所在獲發正式牌照前可以繼續營辦,以便營辦人為診所進行所需改動以符合發牌要求,如改裝房舍間隔。

  3500間料可獲豁免

  若診所於2018年11月30日之後才運作,其營辦人須直接申請正式牌照。不多於五名註冊醫生或牙醫執業的小型執業診所,可要求發出牌照豁免書。

  衞生署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公室主任麥懷禮表示,政府早前計算,本港約有5000間診所,包括3500間醫科執業診所、1400間牙科執業診所,以及100間同時提供醫科及牙科服務的機構。他預計,未來可能符合資格獲得豁免書的診所數目約為3500間。

  美容注射程序須醫生進行

  麥懷禮指出,現時部分醫療機構營運者並非醫護,可能對醫護常識了解不充分,《條例》主要希望對這類集團式診所加強規管。他指出,2021至2025年9月,衞生署已對私營醫療機構採取142次規管行動,其中68次與私家醫院有關,74次與日間醫療中心有關。

  被問及「Botox注射」等情況,麥懷禮表示,政府已在2012年時成立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將醫療程序與美容服務區分開,明確界定注射程序必須由註冊醫生或牙醫進行。他強調,市面上的美容院若要進行注射程序,該機構就必須持牌,且除了有進行注射的醫生,亦要有醫生監督整體運作,否則可能構成非法行醫。

  全港診所完成領牌需一年

  麥懷禮強調,對輕微違規會發出書面警告,若涉及嚴重違規將會撤銷牌照,甚至追究刑事責任,例如無牌經營診所一經定罪可處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三年,他相信相關罰則對營運者具一定阻嚇力。他又指,無牌營辦診所的罰則條文生效日期將視乎牌照申請進度再作公布,但過渡期至少有六個月時間,預計全港診所完成牌照申請需時約一年。

  麥懷禮稱,署方已成立專隊處理牌照申請,未來市民可通過「醫建通」應用程式中的「查牌易」功能,掃描診所牌照上的二維碼,查閱該診所是否在「私營醫療機構名冊」內,以及牌照的真實狀態,例如是否被撤銷等,都會即時顯示,保障就醫安全。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對《條例》表示支持,認為其能推動私營診所從無規管走向規範,不僅可保障市民就醫,並減少無牌行醫,為推動公私營協作、分流公立醫院壓力創造條件,增加市民就醫選擇。同時條例要求機構負責人具醫療背景,且經營出現財務等問題須提前申報,可避免「仁滙」事件再發生。她建議衞生署增派人手巡查,並希望署方加快牌照審批,加強公眾教育及投訴渠道建設,提升收費透明度。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