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會議討論豐富置業階梯、支援和保障勞工、推動醫療發展,以及加強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等議題,多名議員繼續積極提議。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施政報告是吸納及回應了很多議員代表市民反映的意見,在良政善治下的香港特區,行政、立法互相促進、互相配合、互相監督。她亦指,有必要讓市民清楚知道,雙方事先已就各項建言獻策充分溝通。
立法會議員林琳認為,施政報告展現政府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心,改變過往「不干預」的政策取向,並且積極推動完善配套,鼓勵生育,當中包括提出初生子女額外免稅額加碼,3年內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等等。她建議政府積極考慮建立一個由司長級官員統籌的工作小組,持續推進,徹底完善香港人口藍圖。
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期望政府審慎檢視外勞政策,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堵塞制度漏洞,打擊黑工,維護勞動市場健康發展。他建議勞福局加快人力推算中期更新,並落實「動態調整」機制,又建議按行業失業率及經濟表現,針對失業率高的工種,收緊甚至暫停外勞配額,必要時實施「零配額」「零批准」安排。
北部都會區重中之重
立法會議員吳秋北肯定施政報告提出的方向性規劃。在房屋供應問題上,他呼籲政府超越資源分配的思維,堅定不移地將加速土地供應,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的土地整合與開發,作為所有政策的重中之重。而在勞工問題上,則須強化對輸入勞工的監管執行力,並切實投資於本地工人的技能提升,以及建立集體協商機制。
立法會議員陳沛良歡迎政府於三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與社區機構合作,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的個案。他期望政府繼續朝着「能者共付」、「能者自付」的方向,研究加強基層醫療和醫療保險作用,令公私營醫療系統形成協同效應,分擔公營醫療壓力。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則指出,提高綠表居屋比例、進一步放寬資助房屋的轉售及出租限制等,或許會令一些從未享受任何公屋、居屋等房屋福利的市民感到不公,政府需要加以關注,作出平衡。展望未來,他期望政府檢視沿用多年的房屋政策,制訂更高標準的「人均居住面積」,使到市民有望「住大啲、住鬆啲、住好啲」。
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認同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期望工作組能真正做到對症下藥,打破過往安老政策的樽頸。他建議政府落實構建《安老事務發展藍圖》,釋放銀髮勞動力、優化和整合跨境安老資源,包括擴大醫療券的使用範圍至內地住院和日間手術等,同時進一步加強支援照顧者,包括建立照顧者名單和資料庫等。 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建議政府加強專業培訓服務,讓工人更好適應勞動市場變化;期望政府繼續動態留意,如就業形勢再嚴峻,就應考慮提早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立法會議員鄧飛:期待政府在明年上半年,可以公布北都大學城的概念發展綱要,認為大學城發展可兼顧以本地大學的擴容提質為主導,以及吸納國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駐兩種模式。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建議將綠置居納入資助出售房屋規劃,從設計源頭優化戶型配置;設立5至10年的「重建滾動期」,有系統推進屋邨重建。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建議分層護理模式以「三層健康架構」為核心,重整本港輔導與精神健康服務的運作模式,銜接基層醫療、學校與社區服務,讓市民在「對的時間獲得對的支援」。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建議政府推出更多自動駕駛的示範試點項目,讓市民眼見為實,亦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動駕駛技術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