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黃知行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昨日(9日)公布,完成一項全球歷時最長的類風濕關節炎磁力共振(MRI)追蹤研究,為期八年。研究首次發現,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結構損傷可分為「漸進型」及「非漸進型」,而傳統X光檢查未能辨別這兩種病情差異。此突破性發現表明MRI是及早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兩大受損程度的關鍵,有望制定相關治療方案,預防不可逆轉的關節損傷,甚至殘障。
研究團隊指出,MRI能更準確預測患者日後的關節變形及殘障風險,建議臨床上應及早採用MRI檢查,以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影響全身的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過7000萬,香港則約有三萬名患者。
此病亦常被視為一種炎症,會對結構性關節造成破壞。患者會感到關節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雙手及腳部的細小關節。若未能及時介入治療,患者的關節會逐漸變形並失去活動能力,病情無法逆轉。
中大醫學院團隊對81名初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長達八年的MRI追蹤,所有參加者的病徵出現時間少於兩年,並於治療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MRI掃描,以評估關節炎症及結構損傷。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病情發展可分為「非漸進型」,佔約三分之二,初期MRI僅見輕微損傷,八年內未再出現關節變形;另外為「漸進型」:約三分之一患者初診時已出現中至重度損傷,即使接受免疫治療,關節仍持續惡化,第八年時功能受損率為非漸進型患者的兩倍。在初次求診時,「漸進型」患者的關節早已嚴重變形,反映此類患者確診時已為時過晚。這也突顯醫學界在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所遇到的難題。
研究指出,兩組患者在病發時間相若,但關節損傷模式明顯不同,顯示MRI可在早期識別病情發展方向。MRI預測長期結構性損傷的準確度(AUC值)超過0.8,遠高於X光及臨床血清檢測(約0.6),顯示MRI更有效辨別潛在高風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