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美國農業部副部長盧克.林德伯格率團竄訪台灣,代表團成員有近50家農企業、貿易協會以及來自3個州的農業部門的代表,聲稱「此行旨在為美國企業拓展貿易機會,並促進美國農產品出口」。果然是「來者不善」,美方派遣如此大規模的農業代表團赴台,就是要台灣方面「大出血」,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
據說,在關稅談判中,美方施壓要求台方進一步開放市場,進口更多的美國農產品,而民進黨賴清德當局也承諾4年內採購1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包括黃豆、玉米、小麥和牛肉。美國農業部官員此次率團訪台,當然是督促賴當局兌現承諾了。島內一眾網民抱怨:台灣缺黃豆、玉米、小麥和牛肉嗎?為何要向美國採購?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問題關鍵不在於台灣方面是否需要這些農產品,而在於美國急需向海外市場推銷這些農產品。以前美國這些農產品的大買家是中國大陸,但自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向中方發起關稅戰後,中方採取反制措施,已大幅減少採購美國農產品。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黃豆進口國,黃豆進口佔全球五至六成。而美國黃豆在中國進口黃豆總量中的比例原本佔近4成,後來降至約2成,今年初據說已降至零。中國也是美國玉米的主要進口國,在上一個銷售年購買了273萬噸美國玉米,但今年中國幾乎沒有購買美國玉米,取而代之是的巴西等國的玉米。至於美國牛肉,在特朗普發起關稅戰後,中國也大幅減少進口。以往美國牛肉每月出口至中國的總額約1.2億美元左右,但據說今年已降至每月800萬至900萬美元,銳減幅度達90%。
美國農產品正失去中國大陸這個龐大的市場,美國農民怨聲載道,這對特朗普政府頗為不利,因為美國農民是特朗普在去年選舉中最忠誠的支持群體之一。為了安撫支持者的不滿情緒,美方不得不尋找替代市場,而對美方百依百順的台灣地區自然成為美方傾銷農產品的市場之一了。可見,美方此舉根本就是「霸王硬上弓」。而民進黨方面為了營造「台美關係友好」的假象,又玩起「喪事喜報」的伎倆,宣揚「美國開放進口台灣鳳梨,而台灣擴大進口美國黃豆、玉米、小麥和牛肉」證明「台美農產品高度互補」。這顯然是糊弄台灣民眾的鬼話。美方能進口多少台灣鳳梨,不得而知,但賴當局承諾4年內採購1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則是「板上釘釘」的。這分明就是不公平交易。民進黨當局「輸打贏要」,也是讓人大開眼界了。
台灣輿論指出,面對美方勒索式的關稅談判,民進黨當局絕不可投降。然而,遺憾的是,早在關稅談判之前,民進黨當局就已經跪地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