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業級機器狗可取代人手進行霧化滅蚊,深入車輛無法達至的山林。機器狗配備鏡頭,見到人或動物,會自動停噴。\大公報記者易曉彤攝
機器人在香港的應用日益普遍,馬料水海濱一帶有掃地機器人在自主清掃、鶴咀垃圾灣的山坡上有機器狗在運送垃圾、載着滅蚊藥水的機器狗深入郊野進行霧化噴灑……食物環境衞生署近年引入這三款科技,針對廣闊街道清潔人力消耗大、無車路的山坡人力運送垃圾難度大,以及難進入叢林深處滅蚊等痛點,在部分地點進行試驗計劃。
食環署表示,這三項創新科技有助提高工作效率和職安健,最重要是「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長遠期望減省人手和資源運用。\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食環署和機電工程署合作,引入了一個由深圳公司研發、在環衞機器人比賽奪得冠軍的自動清掃機器人,以進行街道清潔服務。今年較早前在科學園一個廣場進行測試,以觀察其運作成效,目前正在馬料水海濱一帶的公眾行人路進行第二階段測試。
大公報記者日前在馬料水現場直擊機器人的試用情況,不同於家用小機器,這個身似小型車輛的機器人重660公斤,身上裝滿雷達感應器,會自動躲避行人或剎車,可裝載85公升垃圾。機器人所過之處,垃圾基本被清理得一乾二淨,滿載後可自動前往指定地點倒垃圾,並能自主返回充電站補能,充電4小時便能工作8小時。
食環署助理署長潘炳揚表示,該款清掃機器人毋須人手操控,設定好路線,便會自助清掃,適合在啟德、天水圍、白石角等範圍大的公眾行人路應用,有助節省人力,「這些地方靠人力掃,走來走去很麻煩,而且花時間;機器人走得快,掃的範圍大」,但初步評估,清掃機器人不會應用在市區。
運垃圾負重是人力三倍
潘炳揚說,國內經驗該機器人能替代三至五個工人,在香港實際效能還需驗證。食環署期望明年內再引入多兩個機器人,擴展到包括啟德在內的三個區域進行測試,另外兩個正在物色中。
潘炳揚補充,為適配香港場景,該機器人已經完成本地化調整,將原有的普通話警示語改為粵語,並已向運輸署申請許可證,確保在公眾區域運行合規。
借鑒內地在泰山用機器狗運垃圾的經驗,香港也為「難達垃圾點」找了同款幫手。食環署花費約60萬元,購入宇樹科技的一隻機器狗,該機器狗可負重逾30公斤,在崎嶇的山坡泥路上落如履平地。去年12月起已在七至八個地點試驗使用,鶴咀垃圾灣是其中之一。潘炳揚稱,由於該地經常堆積垃圾,但無車路直達,若靠人力上落山搬運,每轉最多搬運10公斤,還要拉着繩子攀爬,較為危險,只能待風浪較平靜時進行船運,現時由人手操控該機器狗搬運垃圾,負重是人力的三倍,減輕工人負擔。
潘炳揚表示,該機器狗適用於斜坡和梯級等環境,現與理工大學合作研究將其實現全自動化,自行到達目的地,毋須人手操控。該署將視乎實際需求,考慮是否增購機器狗。
進入叢林深處噴滅蚊藥
同款機器狗還變身「滅蚊能手」,背上裝有滅蚊藥水、可進行霧化處理的設備,配置旋轉雲台,由人員操控,深入機械車無法達至的山路、斜路和叢林,噴灑滅蚊藥,再毋須工人穿上全套防護衣和背着滅蚊設備工作。機器狗配備鏡頭,見到人或動物,會自動停噴,風速計測到一定程度風速時,亦會停噴。潘炳揚稱,該機器狗已在港島東區雲景台測試過,成效不俗,未來會再購置2至3個,應用在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