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超市冰櫃內,有不同種類的預製冰鮮食物供市民選購。\大公報記者葉浩源攝
最近本港就需否規定食肆標明屬於「預製菜」的食物,議論紛紛。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時表示,不同業界人士與消費者對「預製菜」可能有不同理解和期望。他指出,假如硬性規定食肆須標明屬於「預製菜」的食物會難以執行,以及容易引發食肆和消費者之間的爭拗。
不少市民表示並不介意食物是否「預製菜」,但認為設監管是好事,能保障消費者。\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文) 融媒組(視頻)
大公報記者走訪食肆和超市等地方,向店員及市民了解對「預製菜」看法,有侍應坦言有些食物較難避免使用預製菜,例如湯。有街坊表示並不介意食物是否「預製菜」,認為有其作用或好處,例如方便食用,價錢一般較相宜等;亦有人直言食肆成本高,難以避免使用「預製菜」,但認為設監管是好事,能保障消費者。
謝展寰表示,「預製菜」是一個比較新的詞語,在國際間還沒有劃一的定義。一般來說,「預製菜」泛指經加工和配製後成為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食物,包括只需翻熱即可食用的菜式。從食物安全角度看,不論是否「預製菜」,所有在香港出售的食物都受到嚴格規管,必須符合食物安全法例的要求。他指出,當局會密切留意內地及本地有關「預製菜」的發展情況,包括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即將就其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有需要時會採取相應措施,保障市民健康及推動業界高質量發展。
微生物檢測 僅一樣本不合格
謝展寰又在回答議員問題時提到,由2023年至今年8月,食環署對持牌/持證食物業處所進行了超過44.6萬次巡查,並就各類涉及食物安全的違規情況提出共4215宗檢控。署方並無備存涉及「預製菜」的檢控分項數字。同期,食安中心共抽取逾1350個預製食品樣本作化學、微生物及輻射檢測,當中除一個樣本的微生物檢測結果不合格外,其餘均測試合格,合格率與食物監測計劃的整體數字相若。食安中心於今年6月已發布預製菜食物安全建議。
市民:價錢相宜 不介意食用
記者到香港仔一間以吃湯飯作招徠的連鎖餐廳了解,並向侍應詢問該店的食物是否「預製菜」,侍應初時表示「不清楚」,其後在閒談期間,轉了說「有啲啦」。記者追問哪些食物較難避免使用預製菜時,他回答「湯囉」。記者遂問侍應,老闆有否指導員工,若有客人詢問店內菜式是否預製菜時該怎樣回應,他說「沒有」。
正在超市內看預製湯包的張婆婆認為,使用新鮮食材烹調出來的食物始終較健康。不過,她亦表示不介意在外吃的食物是否「預製菜」,直言「好難避免」,尤其在香港,經營食肆的成本高,要採用「預製菜」可能是無可避免,亦有常態化的趨勢。
陳女士表示,知道有些食肆賣的食物會使用「預製菜」,但她並不介意,認為「預製菜」有其作用或好處,例如方便食用,價錢一般較相宜等,惟味道通常較新鮮煮出來的食物稍遜,只能取捨。她認同社會上有對「預製菜」制定監管的看法,覺得有監管始終是好事,能保障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