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香港屯門的青山禪院。
一隻木杯,乘風破浪,一位神秘僧人,就此將佛教的種子撒播於香港青山綠水之間。
公元四二八年三月八日,一位行為奇特、神力卓越的僧人對信徒說:「貧道當向廣交之間,不復來也。」這位人稱「杯渡」的禪師,從此南下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而香港屯門青山則成為他傳奇生涯中最重要的驛站。
杯渡禪師,南北朝劉宋時代的佛教僧人,其真實姓名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杯渡禪師之名號,源於其獨特的渡水方式,他隨身一隻大木杯,遇河渡河、遇海泛海,故時人稱之為「杯渡」。
關於杯渡禪師的神異事跡,最早見於南北朝僧人釋慧皎的《高僧傳.神異下》,書中記載他「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元代僧人念常編撰的《佛祖通載》也有類似記載:「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傳說他曾到京師延賢寺法意道人處居住,後欲渡瓜步江,船夫不願載他,他便將雙腳放在木杯裏,談笑風生間便輕鬆到達對岸。
杯渡禪師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也是屢見不鮮。庾信有「飛錫邀來,杯渡遠至」之語。李白曾言「門深杯渡松」。杜甫也曾在《題玄武禪師屋壁》中寫道:「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這一詩句成為後世引用杯渡典故的典型代表。唐代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詩亦云:「浮杯萬里過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用「浮杯」典故形容僧人的雲遊生活。這些詩作不僅豐富了杯渡禪師的文化意象,也反映了其神奇事跡在文人群體中的廣泛傳播。
杯渡禪師與香港的因緣不僅見於佛教典籍,更深深烙印在地理命名和文化記憶之中。北宋文人蔣之奇撰有《杯渡山紀略》,首次將杯渡禪師同屯門聯繫在一起。清代《新安縣志》也詳細記載了杯渡山、杯渡岩、杯渡井、杯渡庵、杯渡石柱等景點。如今,屯門仍有杯渡路、輕鐵杯渡站等名稱,顯示杯渡禪師與香港深厚的歷史淵源。相傳,杯渡禪師一路雲遊南下,最終來到香港屯門修道,在青山的一個大山岩中居住。此山因而得名「杯渡山」,他的門徒在岩前築一茅屋作「杯渡庵」,後稱「青山古寺」,至民國初年改建成「青山禪院」。
如今的青山禪院,至今仍保留着杯渡禪師最初來到青山居住的大岩洞,岩洞內有一塊大平石,上面供奉着一個神龕,那就是傳誦一時的「杯渡神龕」。歷史上,這一聖地經歷了多番變遷:隋朝改為「普渡寺」,唐朝改為「雲林寺」,五代十國南漢時建「杯渡寺」,北宋徽宗年間又改作道教道場「斗姆宮」,元代又易名叫「青雲觀」,其後日久失修,凋零破落。明初之時再度重修青雲觀,至清初時又因遷界而遭荒廢。及至道光年間,屯門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再建「青雲觀」。民國以後,青雲觀住持中途皈依佛教,在旁興建佛寺,成為今日所見的「青山禪院」。
儘管杯渡禪師的故事充滿神異色彩,但背後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南傳的歷史真實。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新界屯門是唐朝廣東海道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貿易商船的必經之路。由於這種對外交通和貿易商船停泊的關係,佛教從海路傳入中國後必然影響到香港。香港佛教源於中國漢傳佛教,尤以廣東佛教為根基。位於屯門及元朗的杯渡寺、靈渡寺、凌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一般被視為香港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其中,杯渡寺(即現在的青山禪院)被稱為香港第一座佛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劉宋時期的杯渡禪師。
從更廣闊的歷史視角看,杯渡禪師代表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從中原向嶺南傳播的大趨勢。這得益於嶺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由於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從漢代開始,海上交通就十分發達。廣州一直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即使是明清海禁時期,廣州仍保留着「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這使得嶺南成為外來宗教入傳中國的第一站,同時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而香港作為嶺南海路交通要道,也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跳板。佛教雖然傳統上被認為最早是於漢代通過西域陸路傳入中國,但交廣海路也是佛教入傳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這條路徑可能更早。據《牟子理惑論》所記,東漢末年嶺南的佛教已經相當興盛。
杯渡傳說之所以能夠深遠影響嶺南民間信仰,離不開其神奇敘事元素的滲透力。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嶺南人不論信奉哪一種宗教,與其說是基於宗教信仰,不如說更多地是基於現實生活的觀念──即以自己現實的生活觀念來理解和接受宗教。他們更多的是把佛教的觀音大士和道教的諸神作為神通廣大的萬能神來供奉、拜祭,祈求這些神保佑他們,給他們帶來好運。杯渡禪師的神異故事正好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他不修細行、神力卓越的形象,既有佛教神僧的特徵,又融合了中國本土神仙的特點,易在民間產生共鳴,又迎合了嶺南人講求實惠的民性,從而通過神話敘事滲入嶺南民間信仰,成為香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杯渡禪師之後,香港佛教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一九一六年,香港首個佛學會成立;一九二○年,太虛大師赴港弘法;一九四九年後僧侶南遷促進寺院擴建。一九九三年,大嶼山寶蓮禪寺建成天壇大佛,成為香港佛教的重要標誌。一九九九年,佛誕被列為法定假期,成為全港重要宗教活動。
從杯渡庵到天壇大佛,杯渡禪師傳說早已融入香港的文化血脈,成為連接古今的特殊紐帶。今日青山禪院依然香火鼎盛,遊客依然能見到杯渡禪師曾經修行的大岩洞;而屯門的杯渡路、輕鐵杯渡站每日迎來送往,默默提醒每一位匆匆而過的旅客:一位帶着木杯的奇僧,一段跨越千年的因緣。歷史與傳說在這片土地上交融,化作香港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