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士王」即鬼王,相傳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大公報記者華英明攝
每一個盂蘭勝會的場地,都會見到一尊高大的紙紮神像,被安放在專屬的大棚內。那是大士王,民間習俗相信大士王負責看管孤魂野鬼,防止有鬼不服超度,或破壞秩序。但原來潮州、海陸豐、客家和廣府的大士王,造型各有不同。紮作師傅冒卓祺入行超過30年,懂得紮作各地的大士王,每年親手完成幾個,他說,「要紮大士王,一點不簡單,最難是面部表情,一定要夠猙獰,不然如何鎮得住孤魂野鬼?」
無論是哪個地區的大士王,作用都是「維持秩序」。冒卓祺介紹,香港常見的大士王主要分四種地區的款式,分別是廣府大士、潮州大士、鶴佬大士和客家大士。不同地區紮起來有不同講究,廣府大士一般是白底才面,造型是右腳提起,左手舉作劍指,指着中間,「有些地方會有祭沙河,即以沙在左右兩邊鋪出一條直線,中間擺放祭品,寓意這是最後一餐,吃完就好上路了。廣府大士就負責看着它們,送走冤魂及衰氣。」
「潮州大士是藍面;鶴佬大士一般是赤面,也有青綠面;客家大士紅色面,以金色和黑色修飾為主,但在香港就最少見。」說到紮作大士王,冒卓祺說,難的不是因為動輒就二三十米高,而是要畫好面容,「大士王面容要猙獰,要有獠牙、火面。」他表示,現在很多紮作已由廠造,大士王面容一式一樣,甚至比例不對;他則堅持親手畫面容,紮出傳神的大士王,「有些時候為了顯得更有威嚴感,我會讓大士王的嘴打開,讓獠牙伸出來。」他說經多年觀察及學習,已掌握七八種不同的大士王面容做法,看起來生動又有氣勢。\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