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公報》昨日揭露有中介「代Call網約車」,議員指平台有責任糾正。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大公報》昨日報道「中介『代Call網約車』 疑包車拆單牟利」,引起社會關注。記者實測發現,透過中介叫車,能便宜約40元,但就無法直接與司機取得聯繫,需要透過中介間接獲得司機信息。由於叫車的是中介,令真正坐車的乘客未必有足夠保障。有議員認為,中介擾亂市場秩序要糾正,建議列發牌要求。平台亦有責任糾正。但亦有議員認為,朋友及家人之間日常有幫手叫車的情況,很難一刀切禁止中介行為。
發牌時考慮平台有否盡責經營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紹雄認為,要規管或禁止中介代叫車有困難,在立例時很難一刀切。他指出,朋友及家人之間會幫手叫車,「譬如公公婆婆要坐車,孫仔幫手在網上叫車,若條例禁止不是好現實。」但他認為,網約車平台可以檢查及留意,有無同一個用戶,短時間內叫車次數頻繁。陳紹雄又關注,要求先付款的中介服務容易演變成網絡詐騙手段,呼籲市民不好為了小恩小惠而承受風險,建議政府加強公眾教育。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認為,代叫車中介服務,不是直接非法取酬載客,未必違法。但中介利用網約車平台優惠做生意,擾亂經營秩序,損害乘客及司機利益,平台有責任糾正。她建議日後政府向網約車平台發牌時,要考慮平台有無盡責維持經營秩序。「如果簡單的要求,平台都不能處理,政府如何信任發牌予平台營運,若短期內未能處理,政府要責成平台回復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