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葉柏強認為,網絡成癮會影響學童成長,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陪伴子女使用互聯網,減低網絡成癮風險。
【大公報訊】記者陳杰報道:疫情期間,不少學生需要在家上網課,接觸電腦及手機的時間越來越多,年紀也越來越小,隨着接觸越多,或易引致網絡成癮。政府精神健康委員會委員葉柏強認為,網絡成癮會影響學童成長,建議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以及陪伴子女使用互聯網,減低網絡成癮風險。
出現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
葉柏強昨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出:「香港的父母,特別是有年幼子女的,自己本身都沉迷電子產品,沉醉在使用高科技產品中,越用得多,小朋友之後有精神健康、行為問題、發生過度活躍等風險大幅增加,原因包括缺乏同小朋友進行互動,沒有一起做運動,甚至會影響小朋友的睡眠,家長在小朋友自小開始陪伴他們,使用互聯網,減低他們早期亂用網上平台網絡成癮的風險,對他們成長的健康幫助非常大。」
葉柏強又提到,過往幾年市民面對不同壓力,小朋友及青年面對的精神健康壓力及學習挑戰更加嚴峻,認為近年學童受疫情及家庭功能變化影響,小朋友未能得到家庭、長輩及老師支援,出現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建議學校要與社區及專業人士合作,鼓勵小朋友多做正向社交活動、多做運動、並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亦要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等。
輕生者手機用量高同儕七成
出席同一場合的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指出,有研究顯示成功自殺的少女,她們用手機的頻率比不會自殺的同儕多出七成,情況令人擔心;他又表示,現代人使用手機上網,手機很有用,提供很多資料,但手機上網就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沉迷使用手機(上網)、依賴了就問題大。」
另外,他期望政府建立統籌系統,減少本港精神健康服務資源分散。「澳洲有一個精神健康公署,每個州都有公署,還有國立的公署,統籌這些(精神健康)活動、這些服務、資源分配都是他們決定。希望特區政府可考慮成立類似的精神健康管理局、公署,對統籌有好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