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大醫學院前日舉行新生聚會,院長劉澤星教授,聯同學院領導團隊及四位新上任的「毛孩教授」,與逾百名新生出席聚會。
香港港大醫學院今年透過多個途徑,廣納具潛質及特殊才華的優秀學生。今個學年吸引了30名IB滿分「狀元」,同時透過「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取錄31名多元才能學生,人數均創新高。
醫學院亦將迎來首批25名四年制「第二學位」醫科生,全為「學霸級」人物,有來自劍橋、倫敦帝國學院的畢業生,亦有港大工程學、藥劑學、牙醫學的「一級榮譽」畢業生。\大公報記者 卓彤
港大醫學院前日(4日)舉行新生聚會,院長劉澤星教授,聯同學院領導團隊及四位新上任的「毛孩教授」,與逾百名新生出席聚會。
培育具國際視野醫科生
劉澤星表示,醫科課程日益國際化和多元化,展現學院在全球人才競爭中極具優勢,將為學院整體學術氛圍注入新的活力和火花,相信透過招收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創造更多元和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培育具備全球視野和關愛兼容的「新世代醫生」。
前日出席學生包括IB狀元、2025亞太青年橋牌錦標賽冠軍蔣承軒。蔣承軒憶述港大醫學院教授的一份信任令他深受感動,他表示,當時有個橋牌比賽日子很貼近公開試,父母都擔心會影響成績。恰巧在入學講座時認識了關日康教授,經過關教授細心分析,認為我有能力平衡兼顧兩者,並一直從旁支持及鼓勵,讓他感覺港大醫學院的老師很用心支援學生的不同需要。而最吸引蔣承軒選擇港大醫學院是課程特色之一的「增潤學年」,他表示,既可留港讀書,又能有一年海外交流拓闊國際視野的機會。
經SNDAS錄取的民生書院張樂晞及聖保羅書院鄧朗熙,兩人憑其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6科5**共51分優異成績直接成為「傑出醫科學人」。他們自小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亦曾參加港大醫學院暑期課程,跟隨資深醫生實習,讓他們習醫的決心更為堅定。
張樂晞表示,學院的增潤學年,能讓他在讀醫之餘修讀研究碩士,從而學習更多知識、打好科研基礎及提升競爭力,有助日後職涯發展。
鄧朗熙表示,「傑出醫科學人」課程的學習軌道支持未來修讀博士學位,可以進一步深造,希望日後成為一個科研人員。
「回流」尖子盼服務港人
港大醫學院今年亦推出了四年制第二學位醫科入學途徑,畢業於劍橋大學生物自然科學系的伍亮恆是該途徑下入讀的首批學生。對科研一直很感興趣的伍亮恆分享,「我考英國高考時只有17歲,英國卻要求18歲才能夠選讀醫科,因此便決定先修生物自然科學。」完成本科課程後,他收到了劍橋大學碩士課程的取錄,然而伍亮恆不忘想行醫的初心,毅然回港於港大醫學院讀醫。伍亮恆表示,香港人口很密集,醫療人手不足,我在香港長大,對這個地方很有感情,因此很希望以醫生的身份服務香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