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消費」、內地電商巨頭進入香港,這純屬經濟現象,卻有人解讀出什麼「政治味道」,挑撥香港和內地的關係;政府推動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卻有人在社交平台傳播「填滿維港」的不實圖片,煽動民眾憎恨政府……,除了這些「借題發揮」的操作,還有主動策劃的事件。比如,有人開發手機遊戲,植入「港獨」和「台獨」內容,禍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在香港,以上事件層出不窮。醍醐灌頂,這提醒人們:維護國家安全不容懈怠!
在不久前舉行的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致辭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香港現在已經萬事大吉,不需要再維護國家安全了。『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不能忘,絕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要清醒看到,反中亂港分子賊心不死,各種『軟對抗』花樣翻新,外部敵對勢力對香港插手干預一刻也沒停止,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的鬥爭沒有結束。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炮製謬論,如『泛國安化』、香港國安法損害人權自由、有香港國安法就沒有『一國兩制』等,用來蠱惑人心。對此,大家要擦亮眼睛、認清本質、堅決鬥爭。」
夏主任所言振聾發聵,令人警醒!相比於「硬對抗」,「軟對抗」更具迷惑性、欺騙性、複雜性,全體港人應清醒地認識到,國安風險依然存在,我們要提高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的意識,擦亮眼睛,認清本質,維護香港來之不易的和諧穩定局面。「軟對抗」貽害無窮,強規管斬草除根!
窺斑見豹,本質惡毒
所謂「軟對抗」,表面上看似合法合規,實則暗藏蓄意破壞和諧、顛覆政權、分裂國家的意圖,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套路:
一是暗示。比如,本港有兩名水警在冰島自駕遊不幸遭遇車禍,一死一傷,這本是一件交通事故,某網頁帖文寫道:「早幾年香港海面上,頻頻出現浮屍……有啲嘢係要還嘅!」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有人造謠說警察殺人拋海,屍體浮在維多利亞港。這個帖文以暗示的方式,企圖令昔日謠言復活。
二是誘導。某社交平台上的「懷舊」專頁,經常展示香港的老照片、懷念已逝名人、回憶香港經歷的重大事件。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任何城市都有這樣的「集體記憶」;「回味往事」也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這些看似正常的「懷舊」專頁,會時不時地插入一些「戀殖」文圖,把殖民時期的香港描繪成「人間天堂」,把殖民者描繪成「救世主」,有的完全違背了基本常識,企圖誘導人們「愛昨恨今」。
三是造假。比如,政府發展新田科技城,有人造謠當局未通知當區居民便進行「逼遷」。又比如,有人冒充他人身份到器官移植登記系統,又假扮他人取消登記,製造「退群」假象,進行政治炒作。
四是惡意解讀。比如,香港一些商舖結業,有一個「關注組」在網上討論這一現象。一開始還在討論經濟問題,漸漸便植入了政治內容,「火藥味」十足,不是基於客觀事實的理性地分析問題,而是毫無根據的指責謾罵。
五是「洗腦」。今年6月10日,一款名為《逆統戰:烽火》的手機遊戲登上香港蘋果應用商店下載榜首,其後被警方封禁。該遊戲玩家可選擇「台灣國臨時政府」或「香港臨時政府」陣營,目標直指「顛覆共產政權」。香港國安處精準揭露其本質:「鼓吹武裝革命、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制度,意圖引發對中央及香港政府的憎恨」。
以上這些邪門、歪道、謬論,雖花樣不斷翻新,但基本套路還是「黑暴文宣」的那一套,主要目的是「反中亂港」。
「軟刀殺人」,深惡痛絕
當下,若提及「軟對抗」,總有人認為,「港獨」勢力已土崩瓦解,就算是「軟對抗」真實存在,也翻不起什麼大風大浪,沒有必要「過分緊張」。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沒有深刻認識到「軟對抗」的危害性、破壞性。依筆者之見,「軟對抗」的禍害主要有四:
其一,動搖「一國兩制」的信心。過去5年,香港平均每年拘捕涉嫌違反國家安全相關法例者約66人,佔每年香港拘捕違法者總數的0.2%。由此可見,國安法打擊的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但此舉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進程。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重返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第三、世界競爭力全球第三;2019年下半年起,香港經濟一路下滑,如今,香港經濟已連續9個季度增長,GDP突破3萬億港元。這一明顯變化說明,國安法是香港的「守護神」,「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然而,「泛國安化」、「國安法損害人權自由」、「兩制」變「一制」、「金融遺址論」、「香港玩完論」等謬論、歪理、邪說,從來沒有停歇過。這些奇談怪論常以「愛香港」的面目出現,實則是「禍國害港」,動搖「一國兩制」的信心。
其二,阻撓政府依法施政。本屆政府致力於打造有為政府,主動作為,攻堅破難,經濟發展走出低谷,民生難題破局開篇,國際聯繫日益廣泛,參與大灣區建設務實篤行。「軟對抗」透過製造虛假信息、選擇性發布信息、散播陰謀論等方法,影響或改變人們對政府施政策略的認知,製造不安、混亂與恐慌情緒,誘導市民質疑政府、對抗政府,增加政府依法施政的阻力。
其三,加劇社會內耗。在經濟運行當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拓展發展空間的地方,總會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原本是正常之事,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這才是正確取態。但搞「軟對抗」的人總是「立場先行」,選擇合乎自己立場的事實,忽略不符合自己立場的事實,激發人們的不滿、厭惡、恐懼和憎恨,引發社會對立分化,挑撥政府與民眾,以及不同階層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加劇社會內耗。
其四,荼毒青少年。修例風波期間,「港獨」勢力把青年學生當「炮灰」,誘導他們「勇武抗爭」,貽害至深,令人觸目驚心。如今,搞「軟對抗」的人依然看到青少年的利用價值,為青少年「量身定做」洗腦產品。比如,他們刻意宣揚「戀殖情緒」,令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對殖民時期的「嚮往之情」。
「軟對抗」屬「軟刀子殺人」。「軟刀子」與「硬刀子」的目的一樣,都是「殺人」。由於「軟刀子」往往會裝扮成治病的「手術刀」,更容易麻痹、擾亂大眾。「軟刀子」看似「軟」,實則「狠」,「軟刀殺人」更可惡、可憎!
多點發力,防患未然
當下,只要有政府官員提及「規管『軟對抗』」,立刻就有人跳出來,指責政府「錯殺良民」,理由是基本法保護香港居民的言論自由。
這種籠而統之的指責實質上聳人聽聞、混淆是非。基本法保護言論自由,並非保護「造謠的自由」、「誘導人們憎恨政府、憎恨國家的自由」。「言論自由」與「軟對抗」性質迥然不同。
近年來,包括立法會議員、工商界人士對政府的施政措施都曾提出過不少批評,有的意見相當尖銳,這些批評意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為了把事情辦好」,屬於「建設性意見」。而「軟對抗」大多數表現手法比較含蓄,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為了把事情辦壞」,屬於「破壞性意見」。這與「言論自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軟對抗」仍潛伏不同地方和領域。他感慨地說:「香港人好君子嘅,如果唔係唔會有咁多騙案啦。小人滿街,我哋小心啲。」
香港人好君子,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回想2019年「黑暴」的起因,伏筆早就埋下,反中亂港勢力長期製造「認知錯亂」,多年醞釀,一朝爆發。
夏寶龍主任曾多次指出:「『修例風波』在香港歷史上,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疤和永久的痛,是懸在我們頭上時時敲響的一口警鐘。」他提醒大家:「絕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在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論壇上,他再次提醒香港要防範「軟對抗」,苦口婆心,念茲在茲。香港須以「真重視」的態度、「硬措施」的規管、「謀長遠」的眼光,有效防範「軟對抗」。筆者認為,應聚焦以下四個重點:
第一,構建防範「軟對抗」的機制。「軟對抗」主要發生在文化、教育、藝術、體育等領域,並透過網絡傳播、發酵。那麼,特區政府應從「網上巡查」、「真偽甄別」、「事實澄清」、「反駁揭露」、「鼓勵舉報」等環節入手,把屬於「軟對抗」的事情找出來、剖析透、批駁夠,讓人們徹底認清其「反中亂港」的本性和實質。
第二,依法打擊造謠中傷、惡意攻擊、煽動犯罪等行為。「軟對抗」行走在法律紅線的邊緣,有的行為直接涉嫌違法。香港是法治社會,對違法行為不能姑息、不能遺患,嚴格執法,令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第三,塑造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適應的主流價值觀。有人對「軟對抗」的性質認識不清,主要是自身的甄別力太淺、「免疫力」不強。因此,應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加大力度,重點聚焦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板塊,在包容價值觀多元的前提下,讓「主流價值觀」更加凸顯。
第四,做好「施政解說」。搞「軟對抗」的人,對政府的施政措施總是以「陰謀論」來看待。因此,政府制定實施重大政策措施,須「先聲奪人」做好解說工作,特別是「落區解說」和「網上解說」最重要,解說越及時、越透徹、覆蓋人群越廣,市民越了解、越理解、越配合,「軟對抗」就沒有可乘之機。
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在複雜險惡的國際環境下,各種反華勢力不會輕易放過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不僅要看到「刀光劍影」,更要看到「暗流湧動」。相信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堅定支持下,香港必能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護航「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朗朗乾坤清氣爽,魑魅魍魎無處逃!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