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兩位內地醫生葉錦寧(左)和梁崇芬(右)在胃腸外科及消化內科具有14至18年經驗。右圖:中央援港應急醫院自二零二三年十月起增設內視鏡檢查。
醫院管理局通過多項計劃招納各地人才,目前已有67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交流,當中不乏資歷較深的專科醫生,包括兩名來自內地三甲醫院的副主任級醫生,於去年11月加入新界東醫院聯網。
兩位醫生在胃腸外科及消化內科具有14至18年經驗,可主刀處理高難度胃腸鏡、息肉切除手術等工作,現時每周有四日在落馬洲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提供內視鏡檢查。他們認為,「香港醫護有高水平的素質和服務態度,而內地日常門診及檢查工作量大,希望未來兩地有更多交流,推進醫療工作更加細緻。」\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文) 黃洋港(圖)
醫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共有30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工作或進行交流,包括234名於醫管局全職工作的醫生,以及67名交流醫生,其中50名醫生來自大灣區及上海。參與交流的醫生涵蓋超過10個專科,包括麻醉科、綜合內科、眼科、放射科和外科等。(詳見表)
原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的葉錦寧,透過交流計劃於去年11月加入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他具有14年臨床經驗,熟悉胃腸鏡操作、胃腸腫瘤腹腔鏡及機械人手術,並可操刀較嚴重或癌變的息肉切除手術。
及早發現腸道息肉動刀切除
葉錦寧表示,抵港後首先由本地醫生協助熟悉香港的醫療系統、如何處理緊急情況,以及轉介給下一位醫生的流程等,他說,「來港半年左右,感受到香港整個醫療系統很先進,可跨醫院查到病人過往紀錄,而內地可能每間醫院都有各自的系統,需再耗時整理。」
葉錦寧稱,早前聽聞香港的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較長,此次來港後有了更深體會,未來回內地後也會更理解港人北上醫治的急切。他分享,曾在港為一名高齡病人做腸鏡時,發現病人未能提前將腸道清理乾淨,無法檢查,為避免再次輪候檢查,他額外用近兩個小時為病人清理,於是進一步發現其腸道內有較大的息肉,立即主刀操作切除息肉,避免了患處隨時間病變的可能。
同於去年11月來港交流的梁崇芬醫生,原任職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在內地取得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資格,以及消化內鏡3至4級別手術資格,具有18年臨床經驗,可獨立處理內視鏡、具一定難度的手術等。他分享,曾有七旬香港長者做胃鏡,原本未發現較大問題,但對胃內部分糜爛、潰瘍的部位進一步化驗,發現有早期癌變,遂幫其及早做手術處理。
梁崇芬說,來港前一直擔心能否適應本地醫療系統,經過培訓發現,兩地在專業技術上差別不大,對醫管局系統、撰寫報告等可以很快熟悉,同時與病人的溝通也十分順暢,「可以感受到香港醫護服務態度很好,而病人對醫生也十分尊敬,認可度和信任度很高。其實因為內地門診並非預約制,故日常接診量較大,希望未來兩地有更多交流,令我們的工作也更加細緻。」
每日處理10至15胃腸鏡檢查
兩位醫生現時每周有四日在落馬洲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做胃鏡,一日時間在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做腸鏡;工作量方面,每日可處理約15個胃鏡檢查、大埔那打素醫院每日約10個腸鏡檢查。新界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冼藝泉表示,未來希望香港爭取引進更多具備專科經驗的非本地人才,進一步發揮跨境醫療的協同優勢,推進兩地甚至多地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