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冬表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科技正為海事航運業帶來革命性變革。
【大公報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團隊應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開發出多項創新工具,包括以創新技術估算本港船舶避風泊位供求,不但為政府及海事航運業提供創新管理方案,更有助行業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
理大物流及航運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兼海事數據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總監楊冬教授帶領的團隊,與香港海事處合作開發的創新技術,利用無人機航拍本地船隻影像,結合電腦圖像視覺演算法,自動識別及分類船隻,識別成功率高達98.6%。這新技術已被用於預測2022至2035年間本地船舶避風泊位的供求情況,以優化港口泊位管理設計方案。
此外,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團隊聯手,以大數據分析算法處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開發出可實時計算港口擠塞指數、連通性指數及裝卸效率等關鍵指標的航運監管平台,大幅拓展了海事大數據的應用場景,為海事營運分析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為提高香港水域漁船的管理效率,研究團隊亦應用嶄新的軌跡特徵工程方法,結合半監督式機器學習結構,開發出基於船舶軌跡的漁船行為模式識別模型,可有效識別漁船的異常行為,識別準確率高達90%,提升打擊非法捕魚行為的效率。
楊冬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科技正為海事航運業帶來革命性變革。這些創新評估及監測工具結合了航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科技,有助推動海事智能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