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冷氣機滴水問題改善前後(例子)
政府致力改善環境衞生,消除衞生黑點。大公報記者日前到多區了解情況,發現冷氣機滴水、後巷廢棄物沒人處理,是不少現存衞生黑點的「老大難」問題。
有區議員反映,不少舊式大廈業權分散,較難聯絡業主,以至冷氣機滴水問題長期無法解決,後巷衞生問題亦受部分市民衞生意識不足、部門之間協調難度較大等,導致問題持續。有立法會議員表示,政府已提出修訂衞生條例,賦權進入樓宇處理妨礙公眾衞生情況,他希望藉此加強執法效率,亦建議可通過人工智能閉路電視,協助找出冷氣滴水根源以作出改善。\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易曉彤、賴振雄(文﹑圖)
大公報記者連日走訪多區的衞生黑點,以欽州街96至98號一段行人路及巴士站為例,位於巴士站正上方的屋簷不斷滴水,雖然當日天朗氣清,但地面一處濕了一片,等車的乘客也需要不時躲避,途人若不為意隨時「中頭獎」。
私家範圍業權複雜難執法
欽州街的商戶華先生表示,滴水情況存在多時,估計是樓上的賓館水管漏水或冷氣機滴水,「滴水位不止一處,有時附近好幾個點也會滴水,夏天開冷氣時,情況更嚴重,影響樓下店舖做生意。」他表示,雖然偶有食環署職員到此巡查,並拍照記錄,但滴水情況依然存在,「我期望有關部門加強巡查和監管,最重要是業主要自動自覺,『自己(製造)的問題,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此外,後巷亦是衞生問題的高發地點,常遇雜物棄置、單車停放等問題。以中西區為例,區內的士丹利街10-12號後巷及側巷,在今年3月已被剔除出衞生黑點名單,根據網頁介紹,過往此地存在衞生問題,現時情況已經改善;不過大公報記者到現場了解,發現問題仍然存在。
據記者現場觀察,該街道的後巷及側巷內仍然存放不少發泡膠箱,一些被人遺棄的傢俬散滿一地,捆綁廢棄物的膠繩隨意散落在巷道及樓梯。據附近商戶的店員表示,巷道內不時有垃圾堆積,夏天間中聞到異味,對行人造成困擾。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向《大公報》表示,冷氣滴水及後巷衞生問題難解決,部分是受制於地點屬於私家範圍且業權複雜,執法上難以觸及,亦有部分是因為住戶年紀較大,過去未必有知識和資源解決問題。
「現時要處理冷氣滴水的問題,首先需要有關部門收到投訴,然後確定滴水位置,再向涉事者發出告票,勒令其解決滴水問題。」梁文廣認為,這種情況下流程繁瑣,且易有涉事人粗疏處理,致問題或反覆出現。至於後巷衞生,他認為,執法上有一定難度。他表示,多數私家後巷未必有安裝閉路電視,如出現非法丟棄的情況,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及時間在現場捉拿涉事者,再發出告票處理。
他指出,政府即將在今年5月修訂衞生條例拓寬執法範圍,相信可以管制到私家範圍內的一些衞生問題,「例如滲水及冷氣滴水,草案就建議把『沒有合理辯解而不遵從而進入處所通知書』定為違法行為,讓調查人員盡早進入涉嫌源頭單位」。他指出,登門調查的時段,也由朝七晚七延長至朝七晚十,配合市民現今作息及工作習慣,同時提高「不遵從政府通知和法庭命令,在指定期限內減除妨擾」的罰則。
關愛隊助加強防滴水意識
除了修訂衞生條例,梁文廣相信,透過關愛隊協助住戶加強解決冷氣滴水的意識,提供一些必要協助,同時引入人工智能鏡頭,協助發現衞生問題源頭,多管齊下協助執法,解決「老大難」問題。
政務司副司長辦公室回覆《大公報》查詢,地區治理專組會繼續與各部門密切監察衞生黑點的最新情況,並採取適當措施加強清潔、巡查及執法力度,以改善香港的環境衞生和市容。各有關部門會繼續努力不懈,密切注視這些地點(包括已剔除的黑點)的衞生情況,一旦發現情況有變,即採取行動。
食環署回覆《大公報》查詢,強調持續審視各區非法棄置垃圾黑點的情況,並按實際需要和資源情況有效調配網絡攝錄機,處理冷氣機滴水問題時,已在去年行動中試驗使用紅外線夜視攝錄機,協助人員在晚間及光線不足的環境確定冷氣機滴水源頭,效果理想。
另外,食環署於2024年展開代號「晴天」的先導行動,針對出現冷氣機滴水大廈主動加強巡查,並配合宣傳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