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業界回應/旅客若出意外 未必獲賠償

時間:2024-12-11 05:01:46來源:大公报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向《大公報》表示,非持牌導遊透過社交媒體向旅客招徠的行為,是相當於無牌經營入境旅遊業務。他指這情況不理想,而旅客透過社交媒體付款配對「地陪」,對旅客缺乏保障,「畢竟地陪是陌生人,他們可能有瞞騙旅客的成分,隨時可能收錢後不現身。如果帶旅客去行山,途中拐騙了,怎麼辦?在行程中萬一出現意外或損失時,『地陪』未必會賠償。」

  議員:影響香港旅遊形象

  姚柏良說,這些「地陪」可能是內地居民冒充香港本地人,在香港進行「地陪」業務,如出現任何問題,肯定會影響香港旅遊形象。非專業的導遊分分鐘會帶領遊客多走冤枉路,有損旅遊體驗。他認為,旅監局應加強網絡巡查,「放蛇」打擊無牌導遊;當局也應向旅客做好宣傳教育,提醒來港旅遊應透過持牌旅行社購買旅遊產品,保障消費者權益。

  香港導遊總工會理事長黃嘉毅向《大公報》表示,留意到社交平台有自稱為旅客設計遊覽香港行程的「地陪」招徠;也有前線導遊反映,在旅遊景點見到這些「地陪」在為旅客提供導遊等服務。黃嘉毅說,這類「地陪」可能是一些內地網紅或「代購」,「他們經常往來兩地,例如『代購』會來香港買東西,順便做『地陪』帶客,賺多一筆。」他說,絕對不鼓勵這種行為,這些無牌「地陪」削弱了香港導遊的就業機會,同時難以保障旅客安全和權益。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向《大公報》表示,這些「地陪」若沒持有香港旅行社牌照及香港導遊牌照,提供在港的旅遊服務,相當大機會不符合法例要求。他說專業導遊具備急救等專業知識,客人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未經專業訓練的「地陪」未必能提供緊急支援。

  崔定邦說,這類私人「地陪」服務,基於網絡和服務的隱蔽性,可能會自稱與客人是朋友關係,令當局難於執法。他建議當局增加向旅客宣傳,保障消費者若發生事情時,投訴有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