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洪水橋的村民期望片區早日開發,令交通更便利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左下圖:徐女士希望洪水橋片區加快發展,改善環境。右下圖:鄧先生希望盡早有鐵路接駁洪水橋,方便出行。
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透過採用「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並先在三個試點推行。大公報記者昨日走訪將於明年招標的洪水橋/厦村片區,見到片區範圍用地現時主要是露天倉庫、農地等。位於片區毗鄰、有700多年歷史的新生村,有居民認為早就應該利用好這片土地,搞好發展,希望未來交通更加便利,亦為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位於北部都會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區內的「企業及科技園」用地用途廣泛,可發展工商、科技、現代物流及工業用途。根據政府的規劃,屯馬線洪水橋站預計於2030年落成啟用,片區內鄰近洪水橋站的私營房屋用地,將坐擁三條鐵路匯聚的地理優勢,讓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成為本地及跨境運輸的交匯點。
大公報記者昨日實地走訪洪水橋,根據政府的洪水橋片區詳細位置圖示,見到未來靠近北部的「企業及科技園」用地,可先前往發展用地東面的田廈路,再由一條小路前往。路兩邊較為雜亂,沿途會經過較大片的荒廢農地,以及不少物流倉、廢紙回收倉等露天倉庫,中間有一兩間士多,但昨日沒有開門營業。
發展用地東面毗鄰新生村,村長鄧裕豐告訴大公報記者,新生村原是厦村的一個分支,已有差不多700多年歷史,村內現有約一千名村民居住,大家各有所長。鄧裕豐說,希望整個片區未來發展起來,居民們也能受益,除了交通方便,也為大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經濟發展起來 我們也能受益」
村民徐女士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政府多年前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她聽聞這片土地上的倉庫和農地,都在發展範圍內。她年近60歲,20年前從屯門搬來新生村,她認為,「早就應該利用好這片土地,現在村後面又是荒廢農田,路兩邊又有很多垃圾,以後利用好這裏搞科技,肯定整個環境都不同!」
徐女士說,洪水橋片區臨近深圳灣口岸,又鄰近港珠澳大橋,相信以後會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後不僅經濟能慢慢發展起來,我們這些附近居民也能受益!」
66歲的村民鄧先生說,現時去市中心,要走很長一段路搭車,或直接駕車前去,當將來有了新的洪水橋地鐵站,居民們去市中心或買餸都可以更方便。\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