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今年7月已擴展至廣東中山,便利大批居住在中山等珠江西岸一帶的香港長者。左圖: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到訪黃大仙區,就新一份施政報告聽取市民意見,並參觀地區康健中心,了解中心為居民提供的服務。
香港正在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公布的醫療政策與市民息息相關。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落區諮詢時預告,地區康健中心是完善地區基層醫療健康網絡的重要一環,政府將陸續把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升級至地區康健中心。據了解,施政報告將有一定篇幅內容,涉及中醫、社區復康和疫苗,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港人北上大灣區養老漸成趨勢,現時有88000名65歲以上的香港長者通常居於廣東省,新一份施政報告料將繼續着墨跨境醫療。據了解,「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使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逐步擴展至更多大灣區城市;至於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即病人自攜病歷到內地求醫,也將開放予更多內地醫療機構。\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康健中心打造基層醫療樞紐
李家超在上月的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曾經到訪黃大仙區,了解社區藥房、中醫服務中心和地區康健中心的設施和服務,尤其關注後者作為基層醫療服務系統樞紐的運作情況和實際效果。
他當日表示,相信必須由地區康健中心做好樞紐角色,有系統和連貫地統籌整合社區裏的公私營醫療機構,和不同熱心組織與非牟利機構所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構建完善基層醫療網絡,並預告收集到的意見和想法交予團隊跟進,有助撰寫新一份施政報告。
數據顯示,全港十八區地區康健中心的會員人數約26.3萬人,會員數量仍只佔全港人口的很小比例。據了解,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會進一步深化推進基層醫療改革,包括進一步推動社會宣傳,讓更多市民對地區康健中心有正確的認知,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其中。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認為,李家超當日落區已有所暗示,相信地區基層醫療方面,極大機會有所着墨。
另外,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涉及跨境醫療的新舉措,截至上月,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圍已經擴至大灣區九間醫療機構,除了一般的綜合醫療服務,也可用於牙科服務。
此外,「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已由今年七月中開始,試行跨境健康紀錄和個人資料夾兩項新功能,可用於「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六間機構,便利香港市民自攜病歷到內地求醫,甚至適用於電腦掃描等檢查。
據了解,新一份施政報告將「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除了分階段加入更多醫療機構,同時逐步擴展至更多大灣區城市,不只限於目前的深圳、廣州、東莞和中山市。
擴大「跨境健康紀錄」使用範圍
消息人士表示,有關自攜病歷、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的使用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長遠而言研究將電子病歷,開放予更多內地醫療機構,一經授權後,即可透過「醫健通」檢視求診港人電子健康紀錄。
現時香港與內地和澳門,並沒有直通的陸路跨境救護車運送病人安排,只能在口岸以「車過車」方式移交病人,但有關方式或對某些有特別醫療需要的病人造成醫療風險。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探討推行大灣區救護車跨境運送病人安排,特區政府已分別於今年八月底及昨日,先後聯同廣東省、深圳市政府及澳門政府展開演練,測試跨境救護車的行車路線,以及出入境安排,演練大致暢順。
消息稱,跨境救護車由於牽涉修訂《道路交通(車輛登記及領牌)規例》,救護車上醫療物品也需要修訂相關法例,所以距離正式推行跨境救護車運送病人,仍然需要一段時間,估計試行計劃或長達一至兩年,待完成修例等,才可以落實「點對點」運送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