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海攜蛟龍」西太平洋考察啟航禮,以線上線下形式,在青島和香港舉行。
啟航,向着西太平洋深海出發!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實施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於昨日上午11時許在山東青島啟航,由「深海一號」攜「蛟龍號」前往西太平洋進行科研考察。
啟航儀式以線上和線下形式,同時在青島深海中心和香港中銀大廈舉行,並宣布返航期間、於下月23至25日訪問香港,這將是「蛟龍號」首次訪問香港,亦是國家深海大洋領域科考船時隔18年後再訪香港。\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文) 蔡文豪(圖片) 盛德文、楊勇寧(視頻)
這次國際聯合航次科研考察,是在聯合國「海洋十年」框架下發起的「數位化深海典型生境(Digital DEPTH)」大科學計劃年度的首個國際航次,來自九個國家及本港一個地區的海洋科學家,在為期45天的海上調查中,將在西太平洋海的三個作業工區,開展18次下潛作業,調查海山生物類群,掌握海山位置、環境特徵和生物群落組成,海山是一種深海典型生態系統和環境,蘊藏深海生命的奧秘。
將首載境外科學家下潛
「蛟龍號」將首次搭載境外科學家下潛,中國科學家將與包括本港在內的11名境外科學家,透過最新的海洋探測技術,全方位、高精度地記錄和認知一些有代表性的深海生境,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綜合調查,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為深海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基礎數據和資訊支撐。
「深海一號」科考船在完成這次首個國際共享航次任務後,在返航期間將於9月23至25日訪問香港,分享科考成果,提升香港市民對國家深海大洋事業的認識。是次訪港活動由香港科技大學統籌及舉辦系列訪問活動。
在啟航儀式的香港會場上,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在會上致辭表示,儘管國家在80年代就已有深海計劃,但受制於當時技術落後,無法實現。但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國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先是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造了世界最大下潛深度的紀錄,到後來的「奮鬥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再創造了非凡的世界紀錄,我國的造船業更是名列世界前茅,非常了不起。科大有幸參與國家大科學計劃及籌劃「深海一號」科考船攜「蛟龍號」返航期間的訪港活動,無比自豪!
3名科考隊成員為港人
中銀香港副總裁陳文表示:中銀香港十分榮幸能夠支持「深海一號」與「蛟龍號」在9月份的返航訪港活動。適逢國慶75周年,希望透過系列訪港活動,讓本地相關科研人員及青年人更深入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透過與航次人員交流,認識國家在深海大洋事業的發展,以及在深海科學研究和國際治理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啟發年輕人探索多元的發展路向,為將來投身國家的深海大洋事業作好準備。」
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女士在線上致辭指出,這是「深海一號」首次與香港方面合作(港科大),也是首次科學家團隊邀請香港科研人員邱建文和來自8個海外國家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包括西班牙、哥倫比亞、新加坡、澳洲、尼日利亞等)。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表示,航次組隊包括60名人員、保障團隊14人,當中1人為記者、科學家18人、境外11人,其中3人為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