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房委會設計屋邨時,會考慮周遭環境因素,建造一個跟郊野環境相互配合,且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
自五十年代起,公屋為基層家庭提供安全網,並因應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和期望,房屋署團隊近年從減廢、節能、綠化等不同範疇出發,適切保留大自然素材,並添加到屋邨設計中,以建造一個跟郊野環境相互配合,且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兼房屋署署長羅淑佩表示,房委會一向重視保護環境,不論是建造房屋還是管理屋邨都盡量爭取減廢、重用、節能等,從而達至提質提量的目標。
公屋為居民帶來安穩生活,更造就不少名人傳奇,包括國際影星劉德華。劉德華在房委會周年紀念特刊,講述童年時在藍田邨的點滴,憶及藍田邨15座大廈外牆的「五彩飛龍」浮雕。2010年,劉德華更應邀出席藍田邨重建計劃完成暨新邨揭幕禮。雖然時隔數十載,劉德華仍記得住在公共屋邨的安穩,盛讚邨內起居生活配套設施齊備。
大公報記者 楊州(文) 鄧浩朗(視頻)
2015/16年度,房委會完成了共12個發展項目、約1.43萬個公屋單位,包括沙田水泉澳邨第二期、元朗洪福邨第一至第三期等,細看不難發現許多對環境保護的設施。
在規劃和設計階段,房委會採用標準環保措施,包括利用微氣候研究,優化屋邨布局,提高新設計屋邨的環保成效。同時採用「順應自然」原則,掌握個別用地的特點,因地制宜,增加屋邨的自然通風和日照。
洪福邨預留通風觀景廊
於2015年落成的洪福邨,四周是低密度的村落,翠綠環抱,規劃上預留兩通道分別闊30米和15米、貫通東西的觀景廊,讓居民盡享清風和陽光。邨內引入多種最新的環保設計和可持續發展元素,包括採用與周邊環境和諧協調的顏色配搭,積極綠化屋邨,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實施水資源管理等。房屋署副署長梁健文表示,共生和共存是必要考慮的事,如在山上或空地上興建一幢樓宇,必須尊重現時四周的環境。
洪福邨設有公共運輸交匯處,房委會更引進新的半露天鋸齒形上蓋設計,使易受噪音影響的單位住戶不會直接看見巴士。上蓋由多個不同部分組合而成,既有利空氣流通,更毋須安裝消防灑水器及通風系統。
此外,房委會也着力於保存、傳承發展地段周遭的歷史文化。透過與藝術家的合作,跟社區不同持份者的溝通協調,建築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加入了對文物保育、人文關懷的考量。興建一個新社區,不等於必須破壞舊有的傳統文化,保留跟拆毀亦可取得平衡。
皇后山邨坐落粉嶺軍地龍馬路,即前皇后山軍營西部,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經房委會細心的規劃和設計,現時邨內遍布多元風格的藝術作品和保育景點,沿着觀賞路線便可欣賞以「根、源」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了解皇后山邨的歷史和發展。
資訊系統評估塌樹風險
為減低都市熱島效應,房委會又規定每15個公屋單位至少種植一棵樹。為此,房委會現時負責管理和護養200多個公共屋邨及場地的樹木,總數約10.2萬棵。為保障市民的安全,房委會每年在雨季前進行樹木風險評估,房委會更研發推出了一套新的「樹木資訊系統」,結合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及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既可檢索和更新樹木資料,又可上載樹木資料至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
此系統方便房委會人員及其業務夥伴進入地理信息系統樹木資料庫,檢索樹木紀錄。透過系統可即場更新和完成樹木評估報告,能更有效完成每年樹木風險評估周期內要審核大量評估報告和核對樹木資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