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研防腸癌 中大于君團隊奪一等獎

時間:2023-06-27 04:02:37來源:大公报

  左圖:于君教授為全球知名的腸胃學專家,她的研究屢次獲獎。右圖:中大、理大及城大三所大學共六個研究團隊,榮獲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國家教育部近日公布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結果,香港地區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三所高校共六個團隊,分別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及二等獎。

  獲得一等獎的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該獲獎項目首次探索並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標誌物並開發診斷試劑盒,成果的轉化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早期診斷和生存品質做出重要貢獻。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早前曾帶領城大團隊參與的研究成果,亦榮獲二等獎。\大公報實習記者 徐舒燕

  于君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她和其團隊的研究項目名為「腸道微生態在大腸癌中的組成特徵、作用機制、早期診斷及防治研究」。作為全球知名的腸胃學專家,于君教授早於2010年、2012年、2014年已數度獲獎。

  研究腸道細菌促癌作用

  于教授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大腸癌是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人體腸道內有數萬億個微生物,可以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在健康與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她曾在2014年中大特寫專欄中表明,因測試腸癌的方法不簡單和成本昂貴,遂立志要找出更好的方法辨別高危人士,及早預防癌變。

  該項目歷時十年,全面揭示大腸癌發生發展過程中腸道微生態的結構特徵和動態變化、系統研究腸道細菌的促癌作用和分子機制、首次探索並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標誌物並開發診斷試劑盒,現已應用於臨床,並率先發現大腸癌相關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腸癌並揭示其機制。

  于教授表示,項目成果為微生態失調在大腸癌中的角色和機制提供了全面系統的創新性內容,並為確定腸道微生物異常在大腸癌發生發展中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做出了突出貢獻,對腸道微生態影響大腸癌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奠定了重要基礎;其成果的轉化為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早期診斷和生存質量有重要貢獻。

  去年,她亦在中國腸道大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進行一場《腸道微生態研究與腫瘤的精準轉化》學術交流,例如深入探究腸道微生態與癌症的關係,其作用與價值;概括了近兩年在微生態和腫瘤研究方面的一些進展內容介紹。

  另有五個優秀院校研究成果榮獲二等獎,當中包括時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現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孫東城大團隊獲二等獎

  孫東教授所領導的城大項目組,早在十年前已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如何應用機器人與細胞微操作技術,實施細胞體內精準遞送,是世界上最早從事這一科學研究的課題組之一。獲獎項目「基於磁控微機器人技術的細胞精準遞送理論與方法」,圍繞微觀環境下磁控機器人進行細胞遞送研究、微機器人磁控驅動系統以及微機器人集群控制,其成果有助細胞治療在癌症治療、組織再生、器官損傷修復等多個領域在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