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概念在香港並非新事物,近年政府及非牟利機構紛紛推出青共居空間和青年宿舍計劃,月租約3000至8000元不等,可為有需要的青年人提供「私人空間」。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相信供應少量「共居」房屋,未能完全解決現時本港房屋需要,但他期望「共居」房屋可有一定流轉性,「無理由一個青少年住青年旅舍二、三十年」,他建議共居青年於建立一定經濟基礎後,可搬遷到私樓或公屋,騰出資源予有需要人士。
鄭泳舜稱,「年輕人不夠地方居住就一定的」,但作為議員,當然是期望政府可構建更多類似青年旅舍性質的房屋予青少年,有更佳的生活空間。
受非基層年輕人歡迎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表示,疫情前曾在油麻地參觀過類似的「共居」項目,當時的住戶多數為非基層的青年人,包括醫生、公務員等,入住率亦達到九成以上,較受歡迎。
招國偉認為,此類「共居」項目在未來解決住房問題上有一定發展空間,除了提供住宿床位,亦有共用客廳、廚房等共用空間,可讓共居的住戶,尤其是處於上升發展期的青年人互相熟悉,建立網絡。\大公報記者王亞毛、鍾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