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市建局士丹頓街項目 活化供「共居」

時間:2023-02-27 04:23:43來源:大公报

  圖:納入「共居」項目的華賢坊西的一幢樓宇,外表保留昔日樣貌。\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市區重建局在中上環的士丹頓街/永利街項目(H19),九幢樓齡超過60年的四至六層高唐樓,包括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的舊居,活化工程已經完成。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在該項目引入「共居」概念,樓上單位改造為38個一、二人「共居」單位,每層住客共用廚廁。市建局將於短期內就「共居」計劃招標,邀請營運機構共同管理營運,首階段為期五年。

  有學者、立法會議員表示,私樓租金昂貴,建議「共居」計劃以青年為對象,以合理的市值租金水平,讓入住的青年可以短期居住,儲錢「上車」或創業。青年人對「共居」計劃好感度好壞參半,認為「便宜的話都可以試一下」,但整體認為只屬短期居住性質,當有一定經濟能力後會遷出至私樓或公屋,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私人空間。\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梁少儀

  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表示,H19項目內位於士丹頓街和華賢坊西的九幢樓宇,為落實「共居」項目,市建局團隊全面復修建築群的結構,各層住宅單位將重新布局,改劃成38個不同大小的單人或雙人「共居」單位,每樓層有兩至三個單位,每個單位足夠擺放床鋪和日常傢具。每層設有共用廁所、浴室和廚房,讓該層單位的居民使用。樓宇亦提升電力設施,滿足現今居住所需。

  裝潢風格具文學氣息

  大公報記者昨日實地觀察,在華賢坊西的一幢樓宇,外表保留昔日樣貌,但透過門外玻璃看到內裏,裝潢風格相當有文學氣息。大廳旁邊設有兩個洗手間,設有陽台,方便共居住戶舉辦一些戶外活動。

  據了解,市建局董事會未詳細討論「共居」計劃的具體安排,例如入住對象、租金水平等。不過香港地少人多,想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並不容易,29歲的陳先生現時與家人同住,他認為「共居」計劃有吸引之處,「年輕人在儲錢,有一個地方比市面便宜,又有私人空間,就可以給我們過渡兩至三年。」

  文先生及孫先生則對「共居」計劃沒太大與趣,認為「共居」只是青年在「成家立室」前的過渡期,與家人共住也是共享廚房、洗手間等,「無必要出來與他人共居」。

  讓港青儲錢後「上車」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向《大公報》表示,歡迎市建局推出「共居」項目,認為可以青年為入住對象,「希望青年有私人空間,或者儲到錢可以『上車』。」他稱政府各房屋項目以不同對象為目標,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以基層居民為對象,他期望市建局進一步解釋「共居」計劃的目標對象。至於租金,他相信會參考同區單位租金,他建議以在職人士收入的百分比作為準則,「希望青年人可以負擔得到的價錢」。

  前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向大公報表示,估計市建局會參考灣仔藍屋經驗,以合理的市值租金水平,租給對社區有貢獻的合適人士。因應政府鼓勵青年創業,他認為可租給創業青年,因為「住屋是最大開支,如果用一半收入交租,好慘。」他稱市建局今次可作為先例,若證明「共居」概念可行,現時作為青年旅舍的石硤尾美荷樓,也可轉型為「共居」項目,幫助改善本港房屋問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