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毋忘愛於三月初一直到五月尾,共幫助了120個家庭,捐出超過200副環保棺材予醫院作緊急需求。\受訪者提供
本港防疫措施相繼撤銷,標誌着市民生活逐漸重回正軌,但第五波疫情觸目驚心的死亡潮,帶給港人的傷痛與陰影,卻是揮之不去。有人在疫情高峰期喪親,事隔九個月仍自責,常發噩夢受盡折磨,未能重返職場;有人被死亡潮嚇壞,雖然現時醫院運作恢復正常,但至親彌留也不敢送院,深恐無法見最後一面。
有善終服務機構表示,第五波疫情後,因在家離世尋求支援服務的個案數字,相當於疫情前的全年總和。\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是我害死了媽媽……」李太(化名)與其母關係很好,平日由她主力照顧媽媽。今年3月中,從事銷售的李太在工作期間染疫,雖然她發現身體不適已立即遷到酒店居住,但媽媽還是中招了。68歲的媽媽是長期病患,病情急速惡化,一夜之間,母女便陰陽相隔。李太覺得是自己害死了媽媽,經常發噩夢。
「毋忘愛」於死亡潮送暖送愛
「她曾經半夜拍醒我,說夢到媽媽找她,質問為何要令她中招。」李先生(化名)說,妻子持續情緒受困,無法工作,雖仍能處理家務,但變得不願意接觸親朋戚友。因不想增加太太的心理壓力,他不敢輕易建議她重新接觸社會,但心裏還是有疑問,「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至親突然離世是很傷感的,人需要時間感受傷痛,不會有人認為至親去世能在數天內消化。但如果持續太久或影響生活,就建議找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或醫生檢查。」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與十多名學生及畢業生,曾在殯葬慈善機構「毋忘愛」協助提供情緒輔導服務。「毋忘愛」於第五波疫情期間,為染疫離世者的家屬免費提供心理輔導、身後事統籌及喪禮舉辦等支援服務,從3月初至5月底,支援了120個家庭。
劉喜寶說,外國相關研究顯示,至親逝世後,人的傷痛會持續一年以上,然後明顯緩和,而每當大時大節,尤其是團聚相關的節日,傷痛情緒會特別明顯。不過,一般人於數周或數月內,基本能接受至親去世的事實。若經過長時間後,傷痛情緒仍然明顯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求助。
除了痛失至親的遺憾,死亡潮下的遺體處理問題,對家屬造成的衝擊更加震撼。「毋忘愛」總幹事楊美蓉說:「那時候令家屬最情緒崩潰的,往往不是親人離世一刻,而是遺體認領。」由於當時遺體認領往往需等上一個月,當終認領遺體時,部分遺體已發霉、變形甚至流出屍水,情況惡劣。為免家屬因逝者遺容與預期有太大落差而遭受太大打擊,「毋忘愛」工作人員會先代家屬看一眼,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雖然如此,很多人仍然無法接受,「無論任何人,如果看到眼前這個發霉、變形的是自己的至親,相信都難以淡然接受。」
如果說喪親傷痛是第五波疫情給港人的「舊患」,「新傷」可能是社會上新添一種對在醫院離世的恐懼印象。楊美蓉說,第五波疫情後,涉及在家離世支援服務的需求增加,持續每月收到超過10宗求助,相當於疫情前全年總和。
疫下在家善終需求增
「有些家屬說,親人彌留之際,為了能看到家屬最後一面,不敢送到醫院,就是擔心送院後就見不到了。這是市民對死亡潮期間的種種畫面留下來的深刻印象。」楊美蓉認為,這與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時,大量患者送院離世後,遺體失蹤近月的情況有關。
在家離世,需要專業醫療團隊到將逝者家中,確認逝者死亡,隨後48小時內需處理死亡證、火化等程序。支援團隊並需確認住所環境是否容許暫時存放遺體,例如空調必須在攝氏20度以下。
疫情最嚴峻時間已經過去,但三年來歷歷在目的、撕心裂肺的、驚心動魂的疫情,在不少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