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膽粗粗投稿」 踏上評論員之路

時間:2022-06-13 04:23:34來源:大公报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偉傑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大公報》對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評論文章就是在《大公報》發表的,距今都有10年的光陰。」他說,那時正逢「佔中」,自己有很多話想說,又了解到屈穎妍小姐是非常有實力的《大公報》專欄作者,便跟她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後來又因為自己是通識教育協會的一名理事,認識了《大公報》教育版的編輯記者,「我就想到與其叫人代筆,何不妨自己膽粗粗試下向報紙投稿?」

  報紙中文水平很高很嚴謹

  於是王偉傑就毛遂自薦,向教育版的編輯、記者提出自己想寫文章的想法,「他們看了我的文章後,就同意刊出我的文章,我很感動,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他說,《大公報》是自己踏上時事評論員的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而現在自己也有向其他傳媒供稿。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表示,在自己的認知中,《大公報》是愛國報紙,是很嚴謹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很少寫錯字,語法也正確,用詞都很準確。直至後來在大學時,自己通過學校組織,有機會到《大公報》報館的展覽廳參觀,「我才知道原來《大公報》的歷史那麼長,而且在不同的時代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用文字默默地影響着這個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談及自己對《大公報》的印象,黃錦輝表示一直有關注這份報紙,他於1998年研發了一個媒體數據庫,後來成立了媒體熟知的慧科訊業wisenews。「當年成立慧科訊業的時候,我們向《大公報》拿到中文資訊,這是一個很大的資訊庫!非常感謝《大公報》的支持!」

  保良局董事會主席陳正欣表示,他的叔公、著名攝影家陳復禮生前多年來一直與《大公報》有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他亦耳濡目染,閱讀過不少相關報道。時至今日,他亦經常關注《大公報》的報道,即使回內地工作,也會透過《大公報》了解香港的時事新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