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有2000個名額,推出後接獲417間企業提供約3500個職位空缺。現時該計劃下受聘的大約有1100名畢業生。對於參與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企業機構來說,這批來自香港的新員工為企業帶來怎樣的新風呢?
港青職位適配度較高
「香港工聯會既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參與者之一,也是受惠者。我們去年收到了數百人的申請,反應踴躍,但提供的職位名額只有三個。現時聘任了三名香港青年,其中兩位在廣州,一位在深圳工作。在廣州工作的港青主要從事青年工作方面的工作。」香港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副總主任邵建波告訴記者,工聯會聘用的港青基本是香港成長起來的學生,對香港的整體情況比較了解,對於港青在內地發展遇到的問題也會更有感同身受的共鳴,因此和職位的適配度較高。
談到對「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看法,邵建波表示,對聘用的港青表現很滿意,作為機構,也很期待「計劃」能夠延續,為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香港機構提供更多合適的香港僱員。他同時希望政府能加強後勤政策的支援。「我們接到有香港青年反映,有部分津貼未能按時到位和給到足。如果政府能在政策落實方面加緊監測,給予港青更多支援會更好。」
有港資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建議,「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可以因應不同行業的工種需要而相應延長時間。該負責人建議,希望第一階段18個月的就業計劃可以按各僱主的要求延長多6個月,以便給香港員工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訓練周期。
參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港資銀行負責人建議稱,兩地政府部門應從解決青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滿足他們實際需要的角度入手,出台統一的及相互銜接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