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社區組織協會希望政府改善基層在職長者的扶貧、勞工和福利保障。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社區組織協會調查發現,長者勞動人口不斷增長,但長者勞工保障未見明顯改善。調查發現,受訪長者勞工工資中位數僅1.1萬元,而七成人每月工時超過208小時,最高工時甚至高達270小時,超高工時下84%長者因工勞損,卻未能受惠於《僱員補償條例》。社協期望,政府可改革「中高齡就業計劃」,同時需全面檢討《僱員補償條例》的行業及定義,並放寬「長者生活津貼」入息上限。
手停口停 強忍傷病
基層勞工梁婆婆今年67歲,長年的大廈清潔工作令其出現手指關節變形、身體勞損以及風濕等問題,但收入僅足夠支付2300元的劏房租金及基本生活支出,上個月因手部疼痛難忍才到私家診所求醫,兩次診金已高達數千元。
梁婆婆的工作以日薪支付,若身體不適不能上班就意味沒有收入,無奈下只能靠服止痛藥,強忍不適繼續工作,本希望可以70歲退休的梁婆婆稱,照目前的身體情況恐怕難以達成心願,無辦法只能做到幾時就幾時。
為深入了解基層在職長者的工作保障、身體及退休意向等情況,社協於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對100位60歲以上基層在職長者進行研究,其中包括75%獨居長者及雙老,即除個人收入外沒有其他家人供養。調查發現,受訪長者勞工工資中位數為11000元,僅佔全港工資中位數一半左右,更有逾七成受訪者居住私人樓劏房,收入低而租金貴,屬於在職貧窮類別。
為取得維持生活的工資,71%受訪者每月工時超過208小時,36%超過240小時,更有270小時的最高工時,導致84%受訪者有各種程度的勞損,當中71%受訪者認為勞損及長期病與工作有關,而僅有不足三成人曾經就醫。
社協組織幹事吳衛東表示,現時的環境令長者沒有尊嚴地生活,認為勞工及福利局工作做得嚴重不足,呼籲政府應考慮下調在職家庭津貼的基本津貼工時,放寬在職家庭津貼的工時下限並檢討資助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