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松青表示,政府正為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制定應對預案。\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衞生)陳松青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
政府向全港270萬個家庭派發「防疫服務包」,並鼓勵市民周五(8日)起,連續三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快速檢測),並呈報陽性結果。食物及衞生局常任秘書長(衞生)陳松青近日接受大公文匯傳媒專訪時表示,初步評估認為,確診數字會因為全民快測增加,但整體數字仍維持四位數。政府相關部門已為計劃進行預演,確診者最快一日內可獲安排入住隔離設施,並獲派抗疫物資包等配套支援。
陳松青又表示,政府正考慮擴展進入指定場所須進行快速測試的安排,期望藉全民快測讓市民習慣使用快速檢測;政府亦正為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制定應對預案,包括治療環節的分級應對安排。
記者: 政府鼓勵市民一連三天做快速測試,期望達到什麼目的?會影響日後的防疫政策調整嗎?
陳松青: 檢測在疫情中發揮三大主要作用,包括發現及篩查確診個案、為外防輸入及高危場所建立保護屏障、監察流行病發展及走勢。政府的檢測策略會隨疫情變化調整,全民自願快速檢測是整體檢測策略其中一環。
快速檢測和核酸檢測有重要互補作用,快速測試雖然靈敏度較核酸檢測為低,但勝在快、量大,能讓大量市民在短時間內方便地檢測。過往恢復安老院、醫院探訪時,我們曾要求訪客即場做快速測試,以減低病毒流入風險;在過往的大型活動,如渣打馬拉松比賽,我們亦要求參賽者進行快速測試。
在「動態清零」的目標下,我們的一大重要目標是如何將疫情穩控下來,同時令香港有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如果透過今次全民快速檢測,可以令市民習慣及熟悉快速抗原檢測的做法,可以作為自我管理的工具,我們就有更大的空間去恢復一些社會及經濟活動;在進行大型活動時,用快速檢測作為輔助的工具,幫助控制感染傳播風險。
…
記者: 政府有否評估過全民快測會找到多少確診者?
陳松青: 從二月尾到三月,民政事務總署每日派出的快速檢測包由幾十萬至一百多萬不等,因此可以估計,每日至少有幾十萬人會做快速抗原檢測,我們認為,現時每日的呈報數字是較為可靠的。任何措施都需要有市民合作,方能達到效果。我們相信,快速測試為市民提供了便利,且能更好地保護身邊人,很多市民會主動去進行檢測,此外很多僱主會要求員工做完快速測試再返工,以免工作地點出現爆發。
我們相信現時不少人都會做快速檢測,8至10號期間會有更多人做,找到的陽性個案數字亦會相應增加,但綜合政府及大學的監察數據,我們預期確診數字較大機會仍是四位數(數以千計),但即使去到五位數(數以萬計),我們都有能力應對。
…
記者: 若全民快測找到大量陽性個案,政府在申報、安排隔離或檢疫、醫療及其他支援、發放檢疫或隔離證明等方面,有何應對預案?
陳松青: 我們鼓勵市民參與全民快速檢測。行政長官已經統籌相關部門檢視整個流程,確保可以應付到較大數目的申報。我們已經預演過從個案呈報、分流隔離、安排送檢等不同環節。
衞生防護中心已經提升系統容量,即便同一時間有十幾、二十萬人進行申報,都能處理,在申報者主動配合的前提下,由申報到發出隔離令,預計在兩至三小時內就能夠完成。
衞生防護中心發出檢疫令後,會將資料交給消防處跟進。消防處收到名單後,一般會在24小時內接觸需要送檢人士,並安排他們入住隔離設施;消防處亦會向所有陽性個案發出電話提示短訊,有需要人士可以主動聯絡消防處,要求入住隔離設施,基本上可即日安排前往隔離設施。
至於為居家隔離或檢疫人士派送「抗疫物資包」安排,之前雖然一度落後,但現在創科局已理順整個流程,基本上可以做到「日日清」,能夠在24小時內完成派送。
民政事務總署的家居支援熱線,壓力測試顯示已沒有打不通的情況;醫管局亦設有支援熱線可供查詢,指定診所的使用率僅得五、六成,任何有需要人士均可預約;此外,醫管局會主動透過「護訊鈴」致電高風險人士,現時每日撥出1000至2000次,基本上接觸到所有申報的高風險人士。
現時抗疫的士的數量有所調整,但現在的數量仍能滿足到所有前往指定診所的需求,服務範圍亦擴展至接載病人到提供新冠病人門診服務的私家醫院;消防處也能確保有足夠的車輛安排確診者前往隔離設施。現時可以說做到「乜嘢都等人」──車等人、床等人、檢測中心等人、隔離中心等人。
…
記者: 不少專家評估香港會出現第六波疫情,政府有何應對預案?
陳松青: 雖然我們在第五波疫情之前已有所預備,但Omicron的傳播速度、上升幅度都遠超預期,無論在檢測、治療、隔離,以至後續問題處理,都超出香港可以應付的能力。我們很感謝中央的支援,在檢測、治療等不同方面提供幫助,令我們在各個環節的能力都大幅提升,我們希望能穩控第五波疫情,令社會經濟能盡快復常。
專家普遍估計香港新一波疫情的情況會較第五波好,但我們會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檢視第五波疫情的不足之處,並結合不同專家對第六波的評估、疫苗接種水平、實際感染人數等,對第六波疫情作預案。
當疫情回落時,可能一段時間會有設施空置,但我們要做的預案是,一旦需要恢復這些設施的使用,需要多少時間、如何調動人手;治療方面也是一樣,疫情最高峰時,醫管局的人手難以獨立應付,需要內地醫護支援;經過第五波疫情,我們知道醫管局自身能力最多能應付的範圍,當超出這一水平,就可能需要向中央尋求支援,我們要做的預案是分級處理,即疫情到達不同水平時,我們採取不同應對。
(大公報記者曾敏捷、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