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十年代後期,本地大學逐步引入中醫課程。有報道指出,頭幾屆中醫畢業生都「搵工難」。2004年,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的45名中醫畢業生,僅14人在公營機構找到了工作。今時今日,中醫在香港日益受到重視,就業路亦廣闊了。香港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回覆《大公報》表示,現時的中醫課程與內地接軌,除了請內地中醫專家來授課外,還會安排學生到內地中醫院實習。
千禧年代的香港,中醫醫療體系尚未健全,據中大的《大學線》雜誌早年報道,中大第一屆中醫畢業生就業率並非很高,文章指「大部分中醫畢業生相信在十幾廿年後中醫定能在香港發展起來,但是這幾年的中醫畢業生的前途則未見樂觀。」
兩成畢業生選擇升學進修
浸大表示,浸大第一屆中醫同學畢業時正值「沙士」,香港經濟很差,百業皆受影響,中醫畢業生與其他學科的畢業生一樣,求職時面對不少挑戰。不過,現今的就業狀況比20年前大有改善,就業率基本達到100%,平均薪金也較當年提高不少。近年浸大中醫畢業生約有兩成選擇繼續升學,其餘主要在18間醫管局三方協作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大學的診所及私人診所工作。
課程方面,中大的中醫課程包括兩個部分:(甲)臨床前期課程(四年半)及(乙)臨床實習課程(一年半)。有關臨床前期課程,學生須修畢中醫基礎知識、基礎醫學及生命科學、中醫經典及簡史、中醫臨床學科、中醫學研究方法及西醫學科等科目。此外,學生須進行臨床見習。
至於臨床實習課程,首年學生須於內地中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及針灸科等專科。在後半年,學生將在內地或本地選擇個別專科進行實習。
浸大「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全日制課程主要涵蓋六大範疇,包括中醫學、生物醫學、臨床實習及見習、專題研究、選修科、大學核心及通識課程。
學生由一年級開始會被安排到浸大屬下的中醫藥診所進行臨床訓練,並須於第五及第六學年到內地的教學中醫醫院進行為期十二個月的畢業實習,之後將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中醫專科強化實習。\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葉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