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公立醫院的各類服務長期出現排長龍情況。
【大公報訊】根據醫管局向《大公報》提供的最新數據,輪候放射造影服務的預約檢查個案,2020至21年度近50萬宗。截至今年3月31日,已預約但未接受檢查超聲造影有14.4萬人次;電腦掃描造影(CT)有10.4萬人次,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有近6萬人次(見表1)。
在20至21年度,超聲造影非緊急例行個案,醫管局整體輪候中位數要等60星期,即1.15年,其中九龍西聯網病人要等154個星期,即2.96年。電腦掃描造影(CT)非緊急例行個案,整體輪候時中位數78個星期,即1.5年,其中新界西等114個星期,即2.19年。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非緊急例行個案,整體輪候時間中位數63個星期,即1.2年,其中港島西等86個星期,即1.65年(見表2)。
議員倡靈活調配資源
即使緊急個案,個別聯網病人等候期亦長,九龍中聯網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輪候中位數是16星期(約4個月),九龍東聯網電腦掃描造影(CT)輪候時間中位數亦要14星期(約3.5個月)。
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連瑋翹表示,輪候中位數未能反應病人實況,最長輪候,即90%新症可就診時間才貼近病人感受。據醫管局20至21年度關鍵積效指標報告,超聲造影、電腦掃描造影(CT)和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最長輪候時間,分別要等3.2年(168個星期)、3.5年(183個星期)、近2.4年(124個星期)。立法會議員陳健波認為,醫管局應調配資源,解決各聯網輪候期不公情況。
醫管局發言人強調,各聯網服務因應區內不同情況和服務需求而有所不同,輪候時間不能直接比較。因應新冠疫情影響,非緊急檢查服務的調整和縮減服務節數,亦令輪候時間及人次上升。該局關注輪候時間,各院根據醫生評估安排檢查,證實或懷疑患癌將被優先處理,因病情緩急安排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