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政策與市民息息相關,有長期病患者期盼醫衞界選委可以幫忙,要求來屆行政長官增撥資源,改善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情況,解決病人輪候時間過長問題。
檢討及優化醫療政策
65歲的呂先生(見圖)是長期病患者,2016年確診直腸癌,切除癌細胞後,癌細胞轉移至耳後方,年前再接受開腦手術,他同時有胃酸倒流及前列腺病,要定期到公院覆診,但每次由排隊到見醫生再到取藥,要花大半天時間。
「你看看醫院的通告版,排一次電腦掃描要24個月,你覺得合理嗎?」呂先生認為,現時公院輪候時間長,公院醫生流失嚴重,希望醫衞界選委可以代為發聲,檢討及優化醫療政策,下屆行政長官可以增撥更多醫療資源,加快病人輪候流程。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醫療政策可以從資源和醫療方向着手改善。資源投放方面,本年度政府在醫療衞生的經常開支是871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17.9%,為了有更充足資源,必須提升至20%,紓緩前線醫護人員壓力。本港醫療需求不斷,政府可以從上游着手,改善基層醫療健康,例如進一步做好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期望選委可將有關訴求,帶給下屆行政長官。
人才培訓方面,也是醫衞界關注點之一。牙醫管理委員會主席、醫衞界界別分組當然委員李健民認為,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出現「遠水不能救近火」情況,以牙醫為例,現時只有一間大學提供培訓,最少六年時間才能成為執業牙醫,他期望政府訂立政策,加強培訓,優化註冊制度,長遠改善人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