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旨在凝聚灣區內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力量,積極為建設灣區及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智慧和力量。圖為聯盟發起人陳清泉等人今年四月與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會面。
選委會選舉將於9月19日舉行,屬選委會第二界別的科技創新界界別分組共30席,其中15席由指定團體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提名產生,15席經選舉產生。多名候選人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選舉制度完善,愛國愛港者治港,反中亂港者出局,香港社會重回正軌、恢復穩定,為創科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新選制下,兩院院士有了更好的發聲平台,一定不負使命為香港選賢任能;亦會加倍努力,為建設好國際創科中心作出貢獻。\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十四五」規劃綱要給香港帶來八個方面的發展機遇,既包括四個「傳統中心」的提升與建設,也包括四個「新興中心」的發展,其中特別提到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指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香港的科研工作者要把握歷史機遇,讀懂國家對香港的期許,在保持一貫優勢之餘,亦要剖析自身的不足之處,在與大灣區各地同行交流互動中取長補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把科研成果轉化成技術
「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離不開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持,香港名校林立,基礎研究實力雄厚,這些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香港仍缺乏強有力的研究院,更充分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技術。」陳清泉說,希望在國家有關部門、特區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鼓勵內地高水準的研究機構為香港創科建設獻智獻策,並在港建立起集合兩地研究團隊精英的研究院,相信此舉亦可為本港青年科研從業者,帶來更多、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當然,其中涉及的要素互聯互通、機制上的拆牆鬆綁等,還需要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至於本港創科研究領域當前亟待改進、支援之處,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指出,現時特區政府投放予創科局分配的資源,未能很好地落實到院校進行研究的前沿需要上。她說,現行教資會轄下研資局分配到的科研發展項目資源,竟然與30年前相若,而且額度甚少。此外,院校內用於科研的設施亦非常落後,必須投入資源改善。
任詠華認為,實現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是其中重要一環,「只要基礎研究有成果,國家必然能強大」。她相信,國家實驗室與科技創新中心過河落戶,會大大增強香港年輕人投身科研行業的信心,激勵他們奮發前行做出一番成績,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香港新生代的智慧。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說,在一河之隔的深圳,華為、騰訊、大疆等科創企業吸引了大量海內外人才,亦成就了一批通過知識才學致富的年輕人。他指出,香港需要一批高水準的科技企業,為本地年輕人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提供上升空間,從而留住人才建設香港、建設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