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船灣淡水湖是香港接收東江水面積最大的水庫。
「有水飲真係理所當然嗎?」上世紀60年代建成東深供水工程,已經向香港源源不絕地流淌了56年,如今的港人甚至遺忘了曾經的缺水之苦。而對於75歲的「東江水先生」──前水務署署長高贊覺來說,中學時期「四日供水一次」的記憶仍深刻印在腦海中。當年香港出現百年不遇大旱實施制水,他每天要上下樓梯落街搬水,可謂苦不堪言。
大學畢業後,高贊覺便與東江水結下不解緣,對自己參與過東江水四次大規模擴建改造工程,他形容為:「光榮使命」,並深刻感受到國家對香港同胞的關心和支持,「沒有東江水,香港不要提發展了,生存都難。」「國家對香港一直都好照顧」。
日前,高贊覺在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說,半世紀前的工程技術雖然落後,但東深建設者以人力開山闢路,克服萬難「工程好值得做『時代楷模』」!\大公報記者 胡家俊
逾萬建設者解決重重困難
1963年香港出現百年不遇的大旱,令一直嚴重缺水的狀態百上加斤,最嚴重時,數以百萬港人四日才獲供水四小時。年屆75歲的高贊覺憶起當年中學畢業之時,家中由他負責擔水,要手攜兩桶水、走上幾層樓梯才能返家,至今歷歷在目。後來他有機會參與東深供水工程的擴建改造,深刻明白這項工程對改善所有港人生活的重大意義,不可取代。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反問:「仲唔係光榮使命咩?」
為改善香港同胞的缺水困境,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東深供水工程應運而生。當年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響應了國家號召參與供水工程,高贊覺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由於技術落後、補給困難,工程非常困難。「啲路好爛,英泥又短缺,開路機又短缺、挖掘機又短缺、壓路機又短缺;做工程同打仗一樣,最重要係供應鏈,但萬幾人喺度,點樣食、瞓?要解決種種的問題。」他說。
當年就連開山闢路、鑿洞架橋都主要靠人力。高贊覺說,當時並無壓路機壓實泥土,工程人員只能用三支木柱砌起支架,透過勾、輪等配件,把石頭拉起,再「樁落地」壓平路面。整個供水工程延綿數十公里,而且要趕在一年目標內完成,「工程艱巨可想而知。」
逆向借力引水入深圳水庫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由東江引水到深圳水庫之初,已體現建設者的精心策劃。「當其時當地工程人員真係好聰明,佢想到一個方法,就係喺石馬河(東江支流)上面起個閘,然後將水泵上去,再起閘、再泵」。經過八級抽水,在水庫最高點借用地心吸力,將水流入深圳水庫,提高供水量,「最叻係有人諗到,將河水『逆天而行』,由低上高,這概念想出來的是天才」。
東深供水工程一眾建設者,日前剛獲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高贊覺極為贊同,因為供水工程「係祖國當時好辛苦為香港而做出來的工程,好多人唔知道,其實祖國對香港係好關照」。能夠參與其中,高贊覺說極感光榮:「我能夠參與對香港好重要的工程,覺得係我責任、我使命。」
「依家嘅後生仔,一開水龍頭就有水,覺得有水飲係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香港人多年以來喝的是東江水,用的是東江水,東江水早已在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如果無電,可以在發電機入油渣發電;如果無煤氣,可以買一罐石油氣有排用,但如果無水,可以點攞水?所以水係最重要,保證東江供水對香港更加係好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