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警方網罪科聯同香港郵政及香港銀行公會代表,講述近期發現多宗假冒香港郵政和假冒銀行的騙案詳情。\大公報突發組攝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疫下停工停課,上網更加頻繁,本港網上「釣魚」騙案亦趨升。近期有騙徒假冒香港郵政及中銀香港,向市民發出電郵或手機短訊,誘使他們進入假網站輸入信用卡資料等。警方共接獲135名受害人報案,涉款逾300萬元。
警方表示,近日發現鄰近地區及國家開始出現不少涉及注射疫苗的「釣魚」騙案,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大公報記者 黃浩輝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羅越榮博士表示,在疫情下,市民無論在生活及工作上使用網絡次數增加,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HKCERT)資料,涉及網絡釣魚攻擊的事故,由2019年的2587宗,升至2020年的3483宗,按年急增35%。
針對殭屍網絡及釣魚攻擊,網罪科於去年10月至本月初,主動與不同持份者收集情報,過去一星期(1日至6日)採取風跡行動,打擊寄存在香港的指揮及控制伺服器(C2 server)、協助發動DDoS攻擊的殭屍電腦及釣魚網站。
警移除183個本地釣魚網
其間,警方到訪及聯絡了96間電腦數據中心及網絡服務供應商,檢取及清除三部指揮及控制伺服器、清除1798部殭屍電腦、移除183個設於本地的釣魚網站,當中73宗與警方正在調查的網上騙案有關,整個移除行動相信牽涉超過280萬名受害人。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張天樂表示,由去年11月起,有騙徒假冒香港郵政,向市民發出電郵及手機短訊,訛稱他們有包裹但欠數十元郵費,或指受害人提供的資料不正確、資料不齊全而無法派遞,要受害人登入一些網站作補充資料。
當受害人登入並做繳費動作,騙徒就能取得信用卡資料,馬上碌卡消費。警方發現,至今有120名受害人,涉款逾221萬元,其中損失最大金額受害人為一名39歲男子,他於1月11日按騙徒指示輸入信用卡資料繳付所欠郵費,惟翌日收到銀行通知,指其信用卡被四次以英鎊碌卡消費,損失共75200港元。
香港郵政總監(運作)胡柏堅表示,香港郵政不會透過電郵、社交媒體、手機短訊要求收件人確認,亦不會要求收件人重新提供任何地址及個人資料,亦不會代目的地海關或郵政機關收取關稅。
此外,警方發現騙徒假扮中銀香港向市民發出手機短訊,聲稱戶口未能成功驗證或有異動,要求他們進入假網站輸入資料,騙徒隨即在另一端登入真正網站,取得受害人資料進行詐騙,警方接獲15宗案件,損失超過88萬元。
外地湧現假冒打疫苗網站
張天樂又稱,近期外國出現不少跟注射疫苗有關的「釣魚」騙案,騙徒冒充政府部門或醫療機構,以登記注射疫苗作餌,誘騙大眾提供個人資料或付款。雖然警方尚未發現偽冒本港注射疫苗的網站,但市民必須提高警覺,防患於未然,如對電郵或訊息有懷疑,應直接查詢相關政府部門或機構,或從相關官方網站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