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南雞飯。\作者供圖
海南雞飯在香港是最受歡迎的東南亞菜式之一,近年更出現了不少賣海南雞飯的專門店,其實海南雞飯在香港已流行了大半個世紀,「特級校對」陳夢因在其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著作《食經》,就用了兩個篇幅寫海南雞飯和文昌雞飯,可見當年普遍流行的程度。然而,海南雞飯雖然源於文昌雞飯,但做法已不大相同。
文昌市,在海南省的東北部,三面臨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半島,除了著名的文昌雞和海鮮等美食之外,文昌市還是中國的排球之鄉,也出過不少排球名將。文昌雞飯與海南雞飯,在理論上同宗同源,然而,當你去到文昌市,餐館賣的全部是「文昌雞」和「文昌雞飯」,但在港澳及東南亞,則幾乎都是「海南雞飯」,雖稱海南,沒有了文昌市的影子,當然主要是難有文昌雞的供應。
文昌雞,指的是生長在海南文昌市地區的一種優良雞種,每隻約重一點五公斤,毛色金黃,翼短矮腳,身圓屁股平。文昌雞有很特別的飼養方法,小雞苗時是放養的,任其曬太陽及吃土地上的蟲子和漿果,但到了長大臨出欄之前一個月,就把雞放在不見陽光的雞籠中,限制牠的活動範圍,再用米飯、紅薯、花生麩和椰子蓉餵之,將之催肥,這樣養出來的文昌雞,皮薄肉嫩,肥而不膩,香滑可口。
海南省傳統四大名菜是文昌雞、東山羊、嘉積鴨、和樂蟹,在海南省,特別是在文昌,絕大多數的宴會,都必有文昌雞的菜式。由於文昌雞本身優質,所以文昌人傳統的吃法是用來做白切雞,用滾水浸熟,以保持其原汁原味,以鹽、蒜蓉、野生橘子汁、熟油等混成的蘸料是它最大的特色,再用浸雞的湯和雞油煮成雞飯,這就是傳統的文昌雞飯。
但是,文昌雞飯後來怎樣傳到廣州和香港澳門,以至揚名東南亞,演變成著名的海南雞飯?有一說法是與政治人物有關。民國時期,宋氏家族的故鄉就是在文昌縣,一九三六年,當時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到了家鄉海南島的文昌縣,準備召開一個重要的會議,誰知發生「西安事變」,大會開不成,宋子文趕回廣州,把一批文昌雞也帶到廣州,叫廚子做文昌雞飯給朋友和同袍們品嘗,誰知大家吃了文昌雞飯後都大為讚好,從此文昌雞飯的做法開始傳入廣州,以清遠雞代替了文昌雞,大受歡迎,後來再傳到香港、澳門及東南亞。
其實,就算沒有當年宋子文的故事,文昌雞飯也會流行開來,甚至流傳出國。因為海南省的文昌市,本身就是一個中國華僑之鄉,祖籍文昌的華僑,足跡遍布東南亞、美國和歐洲,所以也有另一說法,說海南雞飯是來自海南的華僑開的餐館,其實也不無道理,因為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有不少這種華人開的東南亞餐廳,主打港式的海南咖喱牛腩、炒貴刁,以及七十年代還叫做文昌雞飯的海南雞飯。
另一原因是,離開了海南的文昌,就沒有了原來的文昌優質雞種,所以各地都只能用當地生產的雞隻,於是就只是保留了文昌白切雞及雞油飯的基本做法和吃法,名字也就逐漸改為海南雞飯,意思是由海南或海南人傳來的雞飯。
海南雞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大行其道,因地制宜,把原來文昌雞蘸料中的橘子汁,改為用白米醋加蒜頭,更用上了潮州的甜醬油(珠油)作為另一種選擇的蘸料;米飯中也逐漸地加入了適合馬來的口味,在雞油飯中加入了椰漿、黃薑、巴蘭葉、香茅等配料。改良後的海南雞飯在當地大受歡迎,還成為了新加坡的著名食品。這種東南亞式的海南雞飯,影響了港澳海南雞飯的做法,這就是今天我們在香港吃到的海南雞飯,跟本來的文昌雞飯異曲同工,但風味不同,不少香港年輕人還以為海南雞飯是來自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