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AI新浪潮3之「AI+金融」/財智兼備 AI+金融 如何高效又安全?

時間:2020-10-14 04:23:46來源:大公報

  圖:「指靜脈」認證是透過近紅外線照射手指,獲取手指內的靜脈分布圖像來識別身份\大公報記者攝

  金融科技對於銀行業的發展日趨重要,而人工智能(AI)亦是金融科技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在發展與「AI+金融」的過程中,很多銀行積極拓展人工智能的應用範疇,包括自動化營運、身份識別、聊天機械人(Chatbots)、生物認證及遙距開戶等。人工智能不但提升了銀行業的營運效率,更提高了服務安全性,令客戶可享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界十分注重「AI+金融」的發展,相關服務亦已陸續走進市民生活中。\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有調查顯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帶動全球GDP增長14%,相當於15.7萬億美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界注重「AI+金融」的發展,電子支付、網上銀行、智慧理賠等服務陸續走進市民生活中。以零售銀行為例,根據去年金融管理局《銀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報告》顯示,全港有89%的零售銀行已採用或計劃採用人工智能經營業務,在未來的五年內,零售銀行對人工智能的資本投資額將增加70%。

  AI機器人快速處理查詢

  中國銀行(香港)資訊科技部總經理鄭松岩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及其他金融科技,為銀行服務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加強保障客戶的安全,改善客戶體驗,加快銀行提供服務的速度和提升準確度等。而中銀香港現時已在前、中、後台部門引進AI技術。

  鄭松岩說,中銀香港的業務中,有不少使用AI技術,例如聊天機器人。它是利用人工智能、自動語音辨識(voice to text)、語意分析、知識庫深度分析等技術提供自動客服服務,既縮短客戶等候時間,又可更快處理客戶的查詢。迄至近期計算,中銀香港今年線上客服及智能客服月均處理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五倍。

  人工智能還能夠解決分行排隊的老問題。鄭松岩指出,該行已試用智能客流管理,通過人工智能來分析分行客流信息數據,並提供數據驅動的智能分行管理建議,有助縮短客戶排隊輪候的時間。

  現時香港很多銀行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包括香港身份證真偽辨識、人臉識別與文字辨識,讓市民開立銀行賬戶。中銀香港已於今年初推出透過中銀香港手機應用程式,遙距開立賬戶及使用電子銀行服務;今年中更提升服務,市民就算身處外地,也可在手機銀行開立賬戶。除了個人客戶外,中小企也可利用線上開立電子收款戶口,進行無現金交易。

  除了面向市民的前台服務外,中銀香港的中、後台也應用了人工智能,結合金融科技,自動化銀行內部流程,加快銀行服務速度。「中銀香港利用智能文字識別(OCR)技術處理大量支票,並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方式,不斷優化模型辨認支票影像以及曾否被塗改,大幅提高處理速度及準確度,手寫數字辨識率提升至94%。」鄭松岩說。

  「指靜脈」認證難複製盜用

  另一項市民熟悉的、該行首推的金融科技應用是「指靜脈」認證。「認證時,客戶只需分別將手指放入一個黑色的感應器中幾秒,透過近紅外線照射手指,獲取手指內的靜脈分布圖像,進行身份識別。」鄭松岩說,該項技術的其中一項優點,是難以被複製及盜取,因為人人的手指靜脈分布都不同,左手和右手的靜脈分布亦不同,而手指靜脈的紋路分布在成年後不會變化,變成獨有記認。此外,指靜脈屬於血液流動形成的活體密碼,難以被盜用。

  「指靜脈」技術由中銀香港於2018年率先引入,至今已覆蓋全港中銀香港ATM機和分行。使用「指靜脈」認證服務後,客戶交易時無須簽名或輸入密碼。「這特別適合長者使用,過往我們常常遇到長者忘記密碼的情況。」鄭松岩表示,該技術與指紋認證相比,更加可靠。由於指靜脈藏於手指內部,所以不會因指紋過淺、手指乾燥脫皮、汗水或污漬等影響識別效果,操作更加穩定。

  面向未來,「AI+銀行」乃至「AI+金融」發展方向是什麼?這是近年業界關注的話題。有20多年金融科技工作經驗的鄭松岩認為,未來銀行服務,如只停留在「無所不在、無處不在」,不足夠適應時代需要。他說,未來的銀行服務須具有智慧,能夠預先或及時感知客戶的需要,適時提供最貼身的服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