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報118年大事記

時間:2020-06-18 04:23:44來源:大公報

  圖: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大公報》在天津法租界創刊

  時光倏忽,《大公報》已走過整整118年。在煙波浩蕩的歷史長河裏,大公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克盡言責,在全球華文媒體中獨樹一幟,記錄了一個多世紀的跌宕變幻,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變革發展到全面振興的歷史足跡。 大公報記者鄭曼玲

  初創時期

  •1902年6月17日,《大公報》在天津法租界創刊。英斂之提出「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的宗旨,並為報名釋義:「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

  •1919年初,時任經理兼總編輯胡政之親赴採訪巴黎和會,成為唯一進入現場的中國記者,開創中國記者採訪報道國際重大會議之先河。

  •1926年9月1日,新記《大公報》在天津日租界創刊,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著名的「四不」辦報方針。吳鼎昌任社長,胡政之任經理兼副總編輯,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經理。

  抗戰時期

  •《大公報》六次遷館,輾轉天津、上海、漢口、重慶、桂林和香港,絕不在日寇鐵蹄下出版一天。總經理胡政之說,「我們要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仇」。

  •1941年5月15日,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將年度「最佳新聞服務獎」授予堅持抗戰的《大公報》。這是《大公報》代表戰時的中國新聞界獲得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榮譽,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中文媒體。

  •1945年8月至9月,重慶談判舉行。作為最早提出蔣、毛會晤建議和最先得知重慶談判消息的新聞媒體,《大公報》對此進行了翔實客觀的報道。

  •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在李子壩報館設宴招待中共代表團。宴會結束時,毛澤東為《大公報》職工題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1948年3月15日,香港《大公報》正式復刊,保住了《大公報》的文脈,使其在香港綿延至今,成為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大公報》頂住港英政府壓力,熱情宣傳內地建設成就,傳遞新中國的聲音。

  •1978年12月,萬眾矚目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消息,圖文並茂地記錄了此次中共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992年鄧小平南巡期間,《大公報》率先披露了不少獨家消息。

  香港回歸

  •1982年6月15日上午,鄧小平在京會見時任《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等港澳人士,首次透露於一九九七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決定,並暢談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大公報》當天先後出版四次「號外」。正版更出紙71張共284版,印數達三百萬份,詳盡記錄了普天同慶的回歸盛況。

  •2016年,大公報和香港文匯報組建為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努力傳承發揚優良辦報傳統,不忘初心,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奮力為落實「一國兩制」和香港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反佔中•反黑暴

  •近年來,香港出現了一股反中亂港的逆流,大公報堅定站在愛國愛港立場上,與「港獨」和反中亂港勢力作鬥爭。在2014年「佔中」及去年以來的黑暴逆潮中,大公報發揮愛國愛港傳媒的作用,揭露亂港派的陰謀,凝聚愛國愛港力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