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發生在香港立法會大樓的暴力事件,觸及法治底線,激起全城憤慨,各界齊聲譴責。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感到震驚、憤怒、悲哀;但令人錯愕的是,反對派不僅對暴力事件沒有半點譴責之聲,反而大肆包庇、美化暴力,再回顧一下反對派以往的作為就會發現,他們所說的「民氣可用」,真實含義是「年輕人可以利用」,可以當作「政治燃料」。反對派這樣做,從近期看,就是爭奪選票,為即將到來的區選做準備;從長遠看,就是為了爭奪香港的管治權。
為一己私利,竟然罔顧事實,黑白顛倒,縱容犯罪,已經到了喪失良知、毫無底線的地步!這樣的議員,如何可以代表市民發表意見?又怎能配得上「尊貴議員」的尊稱?
美化暴力,歪理迭出
為美化包庇暴力違法,反對派可謂「用心良苦」。奇葩「理論」令人瞠目結舌。
其一,因果倒置論。議會陣線的毛孟靜稱,問題本質是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管治失去信任,並辯稱:扭曲制度的暴力比現實暴力更嚴重。毛孟靜所言因果倒置。修例是香港內部事務,按基本法的規定,須由特區政府提出草案,立法會審議通過。特區政府正是按這個程序操作。反對派看到在建制派佔多數的議會內無法阻止修例,便發動「立會政變」、「告洋狀」,乞求外國勢力干預,跳出制度框架搞事,使問題複雜化。扭曲制度的不是特區政府,恰恰是反對派,如今卻倒打一耙,無恥之極!
其二,違法「自制」論。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葉建源及人民力量的陳志全辯稱,示威者非常「自制」,佔領立法會大樓期間,保護了圖書館以及文物,呼籲大家不要只看到「死物的損毀」。這如同說,某人入室殺人,只殺死了一個人,沒有殺死全家人,故不能譴責殺人者。如此歪理,簡直是公開侮辱港人的智商!
其三,別無選擇論。陳方安生在接受訪問時稱:「要諗下點解年輕人覺得除咗用暴力,係無其他選擇呢?」這位前政府高官講話如此不顧邏輯,令人鄙視!難道自認為「別無選擇」,就可以行兇作惡嗎?如果此論成立,則世界上暴力犯罪事件都不應受到譴責。
其四,「另類自殺」論。香港中文大學講師劉正主理的Fb專頁上,以「另類自殺」形容當日情況,前公民黨成員曾健超也將暴徒砸破立法會玻璃幕牆稱為「自殺事件」,稱「玻璃重要定人命重要?」這種說法荒謬到了不要臉的地步!全香港人都看到,暴徒頭戴黃色安全帽、面戴口罩、身着黑衣,用捆綁在一起的鐵馬撞擊、用鐵枝撬動玻璃幕牆,並非「手無寸鐵」、以「血肉之軀」迎着「玻璃」而上,怎麼就成了「另類自殺」?
教唆犯罪,由來已久
過去一個月本港發生的六宗暴力衝擊事件,反對派無一譴責,反而在背後細心策劃,在現場精心指導。民主黨鄺俊宇多次登高指揮示威行動,稱「有危險就散,散完之後再聚」。七月一日的24小時裏,沒有任何人看到公民黨大狀們制止暴力行為,等到警方清場之際,該黨黨魁楊岳橋精準「現身」,對暴徒說「要保護好自己」,協助暴徒逃跑。反對派鼓吹暴力、教唆犯罪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的非法「佔中」。「佔中三丑」之一戴耀廷鼓吹「公民抗命」、「違法達義」,誤導大批追求公義的年輕人追隨其後,從此打開了「潘多拉之盒」,此後的「旺角暴亂」就是受此歪理邪說的影響。
「違法達義」的核心要義是:只要主觀意願是「為民請命」,就可以暴力違法。這個歪理不堪一擊,香港法院早已判其「死刑」。在審理「雙學」衝擊政府總部一案中,法官指出:「公民抗命者態度須克制,且不能對公眾造成過度的損害或不便,而假如有關行為涉及暴力,便超出憲法保障的界線,違法者或須全面阻嚇刑罰。」在審理戴耀廷一案中,法官判詞指出:「不論被告是否主張公民抗命,或是因發動公民抗命而被起訴,公民抗命均不是抗辯理由!」法院判詞向社會發出了一個強烈信號:違法就是違法,任何人不要奢望以「公民抗命」理由逃避法律責任!
反對派罔顧法院判決,繼續借「違法達義」歪理邪說作惡,是對法治的褻瀆。
為搶選票,不要底線
反對派如此不顧事實、無視常識、不要底線,究竟為了什麼?隨着事態的發展,他們的險惡用心越來越清晰。
從近期看,就是爭奪選票;從長遠看,就是拿奪香港管治權。在即將到來的區選中,又一批「首投族」即將亮相,這些年輕人是重要的票源。加之年輕人天真、輕信、衝動、盲從的特點,如果運作得當,會有一批年輕人成為他們實現政治目標的「政治燃料」、「炮灰」。為此,反對派布了一個大局。第一步是「洗腦」,讓年輕人接受「違法達義」的歪理邪說;第二步是編造謊言,令年輕人相信修例會影響港人的人身安全;第三步是鼓動抗爭,令年輕人反抗所謂「暴政」;第四步為美化暴力,將示威者中的暴徒描繪為「英雄」,引導更多年輕人效仿。顯而易見,讓年輕人衝在前方,就是損失一些人,也不會損傷反對派議員的「羽毛」,又令年輕人與自己親近,成為穩訂票倉。
然而,凡事有度,做事太過分,一旦違背常理,就會引起人們的格外注意。衝擊佔領立法會大樓,明顯暴力違法,反對派卻千方百計美化,暴露出他們就是暴徒的幫兇、同夥和幕後黑手。市民早已看穿。
暴力事件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反對派的險惡用心,反對派還要繼續把年輕人當作「政治燃料」嗎?市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註:《大公報》獨家發表,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