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把握灣區機遇 教界人士倡南沙建兩地交流中心

時間:2018-08-31 03:16:32來源:大公報

圖:大公報和中聯辦教科部共同舉辦「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與會教育界人士紛紛向政府獻策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育英才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至關重要。大公報編輯部與中聯辦教育科技部昨日舉辦「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邀請21位教育界人士就大灣區教育合作與交流分享真知灼見。有與會者提議,在南沙設立兩地教師交流中心,讓香港與內地的老師有集中學習、交流的機會。多位校長亦為特區政府獻上「錦囊」,他們指出,大灣區教育交流合作要有堅實的法律依據,建議特區政府可以與內地簽訂教育CEPA;而政府還應進行跨部門研究,在課程發展、教材配套等方面加深教師和學生對大灣區的認識,並利用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便捷條件促進兩地交流。/大公報記者 石璐杉 朱晉科 趙凱瑩 文軒 朱樂怡 楊州 郭詠遙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全面推進階段,香港各行各業都期待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在「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致辭時表示,今次座談交流的目的在於,推動社會加強對香港教育與大灣區關係的認識,增強學校的關心、重視以及促進政府完善相關政策。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劉建豐說,大灣區建設需要發揮香港教育界的經驗,培養適合大灣區發展的人才,相信兩地教育未來有很多可以共同發展的地方。

  與會人士透過自身的教學、管理經驗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的體會,就大灣區教育合作與交流提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建議。

  促學位互認更新擴青年出路

  風采中學校監兼教育評議會執委馮文正指出,香港與內地的姊妹學校不能經常面對面接觸,建議在南沙劃地,作兩地教師交流中心,提供政策策劃和人才培訓,香港、內地老師可在暑假或一段較長的時間集中到該處交換藝術學習、英語教學及家長教育等經驗。隨着高鐵、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指日可待,風采中學校長陳玉燕認為,這將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度、對焦式交流的機會。

  在教育工作者看來,要促使交流合作更密切,兩地高等教育學位互認必須更新。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表示,香港考生僅36%人可升讀政府資助大學,餘下分別就讀自資大學或副學士,其認受性仍有不足,且工種及實習機會不多,若充分利用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加快區內教育相互認證,變相可開放實習或工作崗位予此部分畢業生,以實現專業課程上的對接。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亦指出,現時部分自資院校的學歷未獲內地認證,雖然教育水平不錯,但收生困難,應該更新認證。

  倡兩地簽教育合作CEPA

  而多位校長都認為,特區政府在推動教育界把握大灣區機遇方面應該發揮積極作用。漢華中學校長、香港直資學校議會執委關穎斌表示,特區政府應該進行跨部門研究,在課程發展、教材配套等方面加深教師和學生對大灣區的認識。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蔡國光則提議設立大灣區教育發展委員會,多推動民間交流活動。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則直指,涉及教育是敏感的議題,大灣區九市兩區的政府要為區內教育合作提供法律基礎。林日豐說,現在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有CEPA,E是指Economic,他提出這個E可否改為Education,即簽訂一份教育合作協議,政府有責任去推動和解釋,為學校行事提供一個「安全網」。

         冀放寬自資院校內地收生限制

  【大公報訊】記者朱晉科、趙凱瑩、楊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資源應如何整合,是昨日大公報教育界座談會的重要議題。有教育界代表建議,兩地高等教育學位互認名單應該要更新,同時放寬香港自資院校招收外地學生不得多於一成的限制,此舉既有助解決自資院校收生困難的問題,亦可為大灣區的建設提供合適的人才。

  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長李少鶴指出,現時不少內地生有意來香港升學,但以他所知,現時香港的自資院校中,只有樹仁大學和珠海學院可以招收內地學生,其他自資院校仍有限制,他希望國家及政府可放寬限制,讓自資院校有機會接收內地學生,從而促進兩地大學生的了解和認識。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指出,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血,教育的供應和需求都應該擴大,但目前有很多制度壁壘,例如2004年7月兩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14年過去了,協議內容有些已經過時,需要作增補,更新香港自資院校的名單。同時放寬香港自資院校招收外地學生不得多於一成的限制。

  跳出港局限 擴教育視野

  「如果(香港產業)只集中在金融,將學生的生涯規劃越搞越窄,他們就無希望,所以要將個餅做大。」周文港建議,兩地政府可合作辦學,先從研究院開始,然後到研究生院,最後到整間大學的層面,在基礎教育、城市規劃和產業多元化方面作出貢獻,「我們要給學生更廣的視野,大灣區就是很好的開始。」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表示,港人到內地考試十分普遍,而內地人來港考試亦逐漸成趨勢,今年錄得184名非本地生考文憑試,香港未來亦可考慮開放大灣區內地考生申請非聯招入學,形成良性競爭,亦可應對未來會出現的生源不足問題。

        大疆與培僑合作 首在港辦機械人課程

圖:大疆無人機在青少年心中燃起科技熱情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朱晉科報道: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昨日在大公報教育界座談會分享該校與內地交流的點滴,並透露該校是第一間與深圳無人機科技公司大疆簽署合作協議的中學,其首個機械人課程準備在香港落地。

  伍煥傑介紹,培僑中學做了很多與內地的交流工作,除了姊妹學校交流、參觀大灣區大學外,還會考察區內優秀的科技企業。他續指,大灣區內的佛山、肇慶市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兩地教育的交流不止着重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亦有藝術文化。

         政府應加碼獎勵出色姊妹校


圖:與會人士對把握大灣區發展促進香港教育再上層樓充滿信心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姊妹學校計劃推出已14年,宗旨是為香港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提供與內地學校交流的平台。不過,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現時的計劃只流於表面,單憑一、兩次的觀課,實際上未能達至文化交流的效果,認為有必要深化。多名教育界人士昨日出席「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時建議,除了學校相互締結姊妹校,還可透過讓學生入住結對的家庭,將交流拓展至生活層面;亦有中學校長指出,現時政府提供的15萬元津貼不足夠,認為應為成效顯著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提高學校推動計劃的誘因。/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劉家莉

  教育局自2004年起推行姊妹學校計劃,並於2015/16學年推行為期三年的「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為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的公營及直資學校,提供財政及專業支援。有關計劃於2018/19學年起恆常化,每年為每所學校提供15萬元經常津貼。

  在「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上,本港多名教育界人士認為,現時的姊妹學校計劃仍屬「點到即止」,未能達到計劃本身的目的,建議深化計劃內容,同時增加資助。

  入住結對家庭 學生情誼厚

  風采中學校長陳玉燕建議,中聯辦可以提供更多配對方面的幫助,讓學校文化較接近的學校相互締結成姊妹學校。例如風采中學就是由中聯辦搭橋牽線,根據學校特質,促成與浙江省鎮海中學締結姊妹學校的。她表示,現時兩校師生除了互相交流探訪外,學生也會入住結對的家庭,而不是入住酒店,令學生有更深入的生活接觸,聯繫得更緊密,文化溝通更貼地,情誼亦更深厚,不少學生家庭會在暑假時到內地的結對家庭進行探訪。

  打破「單對單」 組多校聯盟

  她舉例說,該校一名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獲香港中文大學的翻譯系取錄,本來已是不錯的升學機會,但他亦很希望到南京大學入讀德語系,最後詢問了結對中學的內地同學意見後,決定入讀南京大學。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香港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招祥麒表示,現時姊妹學校的發展多流於表面,「只到學校參觀、觀課一兩節,欠缺深度交流」。他就計劃的深化提出兩項建議,其一是擴大學校間的合作模式,不局限於單對單,而是三校、四校聯盟;其二是除了學生的交流,校長、老師亦可以作個別交流,就學校不同崗位的工作心得多交換意見。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校長、香港教師會常務理事邱少雄則指出,現時政府提供每年15萬元的津貼並不足夠,希望政府能為成效較好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為學校提供誘因參與及積極推動計劃。

       發揮整體優勢  提升灣區教育

       昨日,在大公報編輯部與中聯辦教育部聯合主辦的主題座談會上,20多名本港中小學校長、教師、教育界代表,聚焦「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議題,進行了廣泛探討。他們既一針見血地點出香港教育缺乏可持續性發展、師生對內地發展情況了解片面,以及中小學生源存在「斷崖式」不足等問題,亦一致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認為香港可充分發揮「一國兩制」、教育模式國際化等優勢,與內地姊妹學校增加互動交流,取長補短,為提升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教育水平作出貢獻。/大公報記者 文軒 朱晉科 趙凱瑩 朱樂怡 楊州 郭詠遙(文) 蔡文豪(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